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特稿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六辨》序和跋
    朱贻庭
    2017(4): 1-5. 
    摘要 ( )   PDF(1191KB) ( )  
    共享伦理
    共享理论的当代建构
    何建华
    2017(4): 6-11. 
    摘要 ( )   PDF(1260KB) ( )  
    建构适合现时代需要的共享理论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坚持全面性与重点论相结合,历史、现实、未来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理论建构与实践促进相结合的原则,在价值观、制度安排、政策体系等层面全面构建共享理论体系,厘清共享的边界,并在推进共享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共享理论。
    共享伦理的基本要求及其在志愿服务领域的体现
    彭柏林
    2017(4): 12-16. 
    摘要 ( )   PDF(1255KB) ( )  
    共享伦理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三个:一是人民利益至上,这是共享伦理最为根本的要求;二是尊重人民的主体性;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志愿服务领域,人民利益至上的伦理要求主要体现为社会公益至上;尊重人民主体性的伦理要求主要体现在尊重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自觉自愿性、维护志愿服务对象的尊严这两个方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慈善救助和伦理关怀上。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彭继红, 刘涵
    2017(4): 17-22. 
    摘要 ( )   PDF(1261KB) ( )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发轫于对现实生态问题的回应和对传统生态理论的反思。它的主要内容有:为了共同福祉,肯定人与自然的整体价值,人对自然负有道德义务;有机的生态思维,关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注阶级问题,呼吁解决阶级不平等问题,促使优势阶级担负解决生态问题的责任;长远的整体视野,着眼人与自然的发展走向。它的价值在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生命共同体,为破解当前生态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新的生态的道德伦理范式。
    列宁的文化安全观及其现实启示
    王军
    2017(4): 23-28. 
    摘要 ( )   PDF(1264KB) ( )  
    列宁的文化安全观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意识形态安全观、民族文化观和文化发展观。当前,我国文化安全面临诸多威胁和挑战,尤其是西方“和平演变”等战略仍时刻影响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如何在新条件下巩固和提升我国文化安全,这是人们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学界需要重点关注和予以思考解答的理论问题。而列宁的文化安全观能够为此提供诸多有益视角。
    伦理学基础理论
    “仁爱”与“正义”:和解及其可能
    高兆明
    2017(4): 29-35. 
    摘要 ( )   PDF(1276KB) ( )  
    利他的“仁爱”中可有己、利、私,维护权利的“正义”中亦可有“仁爱”。 “正义”与“仁爱”有两种和解方式:化主观“仁爱”为客观制度“正义”,“正义”与“仁爱”各在其所、互补共生。“仁爱”系个人美德,温润私人领域,“正义”系社会制度美德,维系社会政治秩序。“正义”为“仁爱”提供背景性框架,有“仁爱”美德者在公共政治生活领域维护“正义”秩序及其持续再生产。
    社会生活背景下规则与美德的深层关系探究
    姜丽, 陈一新
    2017(4): 36-42. 
    摘要 ( )   PDF(1268KB) ( )  
    美德伦理学过于重视美德,而规范伦理学过于重视规则。实际上,美德和规则都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社会生活在历史性地发展着,人们对规则和美德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而且在不同的社会领域中,人们对规则和美德的要求是不同的。适应于当今社会生活的特点,我们既要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又要重视美德的必要性,并融贯地理解规则与美德的深层关系。
    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伦理形态与道德范式
    邹平林
    2017(4): 43-47. 
    摘要 ( )   PDF(1255KB) ( )  
    家庭、家族、自然村落等传统伦理实体或分化或瓦解,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各自的伦理境况存在较大差异且处于进一步分化之中,这就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总体的伦理状况或伦理形态。在这样的伦理形态中,传统道德、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以及现代规则主义道德等不同的道德范式各占一席之地,彼此冲突而又相互融合。从总体上把握当前中国社会的伦理形态,从这一伦理形态中的不同道德范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中,寻绎出伦理道德未来演进的主导性方向,是当前道德治理和道德建设的前提性工作。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董仲舒“德莫大于和”思想探析
    肖群忠, 霍艳云
    2017(4): 48-51. 
    摘要 ( )   PDF(1255KB) ( )  
    “和”或者“致中和”是中国文化和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道德本位又是儒家思想的鲜明特点和基本精神,那么,“和”与“德”是什么关系?在儒学发展史上,董仲舒提出了“德莫大于和”的思想,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很好的探索和回答,即“和”作为一种价值观先于“德”,“德”生于“和”,同时,“和”也是一种大德。德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是“和”,即追求和谐的价值理想是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不仅是天道人道的根本,是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还是人的自我修养、心身和谐、养生长寿的根本,因而“和”是一种大德。从理论思维的角度看,这种思想塑造了中国人天人合德的思考方式,厘清了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关系,使“和”的价值观有“德”的行为观支撑,使道德建设和修养明确了“和”的价值目标,这对于我们认识和处理道德建设与建设和谐社会、协和万邦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启发。
    儒家伦理的角色化之误
    吴先伍
    2017(4): 52-57. 
    摘要 ( )   PDF(1267KB) ( )  
    安乐哲提出“儒家角色伦理”范畴,是对儒家伦理的一种误读。角色伦理强调人在社会整体中的地位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义务,因此,它是一种消极的义务伦理。儒家伦理则经常突破人的社会地位和礼仪规范的限制,自愿地承担为他者的责任,因而是一种积极的责任伦理。安乐哲误读产生的根源则在于他没有真正把握住儒家伦理学中内在于生命的仁心,而在人生外部寻找儒家伦理的根源。
    晚明的功利主义思潮
    代训锋, 王引兰
    2017(4): 58-64. 
    摘要 ( )   PDF(1274KB) ( )  
    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功利主义思潮,这其中包括了何心隐的“聚合育欲说”、陈确的“治生为本说”、顾炎武的“百姓自为说”以及顾宪成的“以利佐义说”。这些功利主义学说包含着不同的理论内容:何心隐的“聚合育欲说”强调普通百姓的基本物质欲求的合理性,陈确的“治生为本说”要求读书人关注个人生计,顾炎武的“百姓自为说”认为普通百姓的利益追求能够推进社会公正,而顾宪成的“以利佐义说”认为商人的牟利行为有助于他们成就道德行为。上述种种学说或多或少地突破了儒家的传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嬗变。
    西方伦理思想
    康德道德—政治哲学的革命意义
    赵敦华
    2017(4): 65-70. 
    摘要 ( )   PDF(1268KB) ( )  
    康德在法国大革命前后写的一系列后期论述中,为了克服人性中根本恶为目标、造就遵循道德准则的新人,提出了思想革命的主张。他的启蒙观和历史观把道德的思想革命推向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以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的道德要求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为“人可以希望什么”的批判哲学问题,描绘了朝向更善目标进步的历史进步的政治蓝图。
    休谟式动机理论的本质
    文贤庆
    2017(4): 71-78. 
    摘要 ( )   PDF(1279KB) ( )  
    休谟式动机理论已经被当成道德心理学和行动哲学中的一个教条。然而,这种理论教条在很大程度上却导致了人们对于休谟哲学理论的误解。为了澄清这些误解,重新审视休谟式动机理论的本质显得十分必要,而这种审视的关键就在于厘清作为休谟式动机理论组成成分的欲求和信念的本质。通过揭示欲求和信念都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心灵倾向,真正的休谟式动机理论不仅可以清除很多因为把欲求看作一种单纯的现象学观点带来的困难,而且可以改变人们对休谟动机理论仅仅作为一种工具主义的看法。
    康德道德哲学的“目的”之维
    詹莹莹
    2017(4): 79-83. 
    摘要 ( )   PDF(1257KB) ( )  
    康德伦理学被视为义务论的典范,因而许多研究主要围绕其“义务”(Pflicht)概念展开,探讨自律的意义和道德法则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康德著作中不乏关于“目的”(Zweck)的论述,甚至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建构了一个体系完备的目的体系,这对于深入理解义务和幸福、自律与自由之间的关系而言尤为关键。本文尝试对康德关于目的概念的定义和目的论体系的建构做出考察,进而分析康德道德哲学的目的之维,从而分析目的何以沟通自然与自由的问题,并阐释将作为道德存在的人视为创造的终极目的的价值和意义。
    政治伦理
    孙中山执政伦理思想探析
    张振
    2017(4): 84-89. 
    摘要 ( )   PDF(1262KB) ( )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其执政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孙中山的执政伦理思想既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与文化的产物,也与其个人的革命实践活动密不可分。孙中山执政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责任意识、保障民权及思想立党和制度建党等几个方面。深入研究孙中山执政伦理思想,有利于梳理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对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伦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行善而作恶”的道德问责
    谢惠媛
    2017(4): 90-94. 
    摘要 ( )   PDF(1257KB) ( )  
    政治领域中的“为了行善而作恶”行为满足道德责任认定的基本要件。即便如此,对类似行为的道德问责还应综合考虑社会文化与行为特征等因素。在具体文化镜像中,一些背离日常道德规范的行为仍能获得宽宥。但诸如政治“脏手”等因其行为性质及后果的特殊性而难以获得正当性辩护,行为者应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
    胡林翼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思想
    粟用湘
    2017(4): 95-99. 
    摘要 ( )   PDF(1261KB) ( )  
    胡林翼作为晚清“中兴名臣”,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同时,他的家世和成长环境,使他深切感受到平民百姓生活的艰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胡林翼对普通百姓充满了同情,军政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本情怀。本文主要从爱民利民、恤民惠民、安民救民等方面,对胡林翼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思想进行探究。
    中国崛起的道德维度
    袁超
    2017(4): 100-104. 
    摘要 ( )   PDF(1253KB) ( )  
    国家的崛起离不开道德价值体系的支撑,中国唯有占据了道德高地,建立以自身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国际道德体系,才能够实现经济影响力到政治影响力或者战略影响力的转变,最终实现全面性的崛起。中国实现道德性崛起必须总结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并结合中国崛起的时代性和特殊性,充分把握当代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国际道德原则主张进行创新和升级,提出自身的道德主张,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崛起之路。
    探索与争鸣
    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建设:兼论雷锋精神
    周小毛, 何绍辉
    2017(4): 105-109. 
    摘要 ( )   PDF(1255KB) ( )  
    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运动的演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革新,陌生人社会得以正式生成。从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的社会结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结构的转变客观上要求与之相匹配的道德基础作为支撑。当下中国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困境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陌生人社会发展不足尤其是生人伦理建构不足的客观表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尤为需要加强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建设。以奉献为核心的雷锋精神,是重塑陌生人社会信任的正能量,更是陌生人社会道德建设的起点和选择,可以弥补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真空。加强陌生人社会道德建设,要大力宣传和弘扬雷锋精神,以匡正道德失范、修复社会断裂、弥合社会裂痕、平衡社会心理与促进社会和谐。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逻辑悖论与价值引领
    姜正君, 邹智贤
    2017(4): 110-120. 
    摘要 ( )   PDF(1307KB) ( )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商品化、世俗化、生活化和符号化的表象之下,蕴涵着资本逻辑悖论、物化逻辑悖论、快感逻辑悖论和消费逻辑悖论的深层本质。面对我国大众文化的种种逻辑悖论和价值失范,必须加强对大众文化的政治价值、科学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生态价值的全方位引领。其引领的具体路径:一是高位吸引,提升文化品位;二是底线阻击,阻塞下滑通道;三是化人诉求,彰显教化功能;四是“情感”疏导,开辟认同新径;五是“立体”渗透,确保落地生根。
    神经干预中的伦理等价原则
    刘星, 张欣
    2017(4): 121-125. 
    摘要 ( )   PDF(1257KB) ( )  
    伦理等价原则是神经伦理学中一个重要且唯一的伦理原则,为解决神经干预中最具争议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但它完全不必建基于延展心智论题,从而陷入理论争议的漩涡。认知与环境是相互作用和联系的,技术和环境都是负载价值的,这是伦理等价原则不断完善的重要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弱EPP III,成了神经干预道德合理性分析的强而有力工具。
    道德经济:当代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应有主题
    周丹
    2017(4): 126-131. 
    摘要 ( )   PDF(1263KB) ( )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道德经济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思潮和消费者对企业社会目标的期待的双重推动之下而兴起和发展的,社会企业的蓬勃发展是其兴起和发展的典型表征。以研究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为宗旨的经济伦理学应该把道德经济纳入其中并赋以主题地位,而道德经济也可以展现经济伦理学为经济发展创设价值目标的学科价值,丰富它的研究内容,为它合理指导经济决策提供新思路,从而构成经济伦理学现实化的实践平台。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不同的是,经济伦理学研究道德经济建立在经济主体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的理论假设之上,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价值分析法研究道德经济。
    会议综述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道德责任”学术研讨会暨湘苏粤鲁2017年伦理学年会综述
    朱平
    2017(4): 132-134. 
    摘要 ( )   PDF(1165KB) ( )  
    企业经营需要培育道德资本——“道德资本与企业经营”学术研讨会综述
    郭方天
    2017(4): 135-138. 
    摘要 ( )   PDF(1175KB) ( )  
    书评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绽放——评《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研究》
    姚文佳
    2017(4): 139-140. 
    摘要 ( )   PDF(1049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