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弘扬雷锋精神
    21世纪仍然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雷锋精神——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
    季明
    2003(2): 5-8. 
    摘要 ( )   PDF(1249KB) ( )  
    新的时代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也完全能够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
    雷锋精神水恒探源
    欧阳晓东,李卫政
    2003(2): 9-12. 
    摘要 ( )   PDF(1176KB) ( )  
    雷锋精神具有永恒的时代意义,就在于它完成了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统一,达到了既是时代的产物又跨过所处的时代,既是社区(社会主义中国)现象又超越社区的境界,成为人类永恒的楷模。
    伦理学原理研究
    德性与善
    陈根法
    2003(2): 13-18. 
    摘要 ( )   PDF(1209KB) ( )  
    从根本上说,德性不仅是完成人们的内在利益所必需的品格,同时也是有益于整体生活的善的品格。德性作为一种品格,它在成就人的至善行为中能稳定和促进人的向善能力。
    民族道德的发轫过程及其状态研究
    熊坤新
    2003(2): 19-28. 
    摘要 ( )   PDF(1275KB) ( )  
    民族道德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人类道德的真空——前人类社会的道德失范;民族道德的雏型——氏族道德;氏族道德向民族道德过渡的桥梁——部落道德;民族道德的形成——民族道德等几个阶段。在人类民族道德史上,氏族道德是起点,部落道德是中间环节,民族道德是基于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而生发出来的。抑或说,民族道德是踩着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的肩膀而发展起来的。
    道德信仰危机的成因及其克服
    黄明理,丁妍
    2003(2): 29-31. 
    摘要 ( )   PDF(1169KB) ( )  
    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的终极关怀,是理性的非理性存在方式,是人的精神支柱。道德理想主义、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以及社会主义低谷是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发展经济、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强化规则意识等是克服道德信仰危机的主要措施。
    中外伦理思想史研究
    儒家伦理与政治文明
    王殿卿
    2003(2): 32-35. 
    摘要 ( )   PDF(1181KB) ( )  
    我们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于儒家政治伦理及其治国思想进行新的开发、转化、创新和利用,可以为建设当代中国政治文明提供服务。
    论中国文化的情理精神
    肖群忠
    2003(2): 36-42. 
    摘要 ( )   PDF(1229KB) ( )  
    “情理”这一特殊范畴表达了儒学与中国文化中一种情理交溶、以情为源和本,以理为鹄和用的特有文化精神。基于传统社会的情理精神与现代理性精神是相冲突的,建立在情理精神基础上的人治传统更可能对现代社会的法治起到巨大的破坏作用。
    休谟的经济正义思想
    何建华
    2003(2): 43-47. 
    摘要 ( )   PDF(1197KB) ( )  
    休谟从分析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入手,认为正义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尊重个人财产权的人为美德;他提出了正义的三大法则,即财产稳定地占有的法则、根据同意转移所有物的法则、履行许诺的法则,并强调政府在落实经济正义三大法则过程中的作用。休谟的经济正义思想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某些一般特征,对于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的经济正义问题仍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价值。
    经济伦理研究
    市场经济、道德权利与产权伦理
    罗能生
    2003(2): 48-53. 
    摘要 ( )   PDF(1211KB) ( )  
    产权伦理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性的精神基础,是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重要条件;同时,它是人类道德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基于权利、义务与道德的内在逻辑构建起来的。产权伦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构成一门具有特殊的学科特质、研究方法和理论内容的伦理学学科。
    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兼论经济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强以华
    2003(2): 54-57. 
    摘要 ( )   PDF(1194KB) ( )  
    中国经济伦理学的研究虽然成果显著,但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澄清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问题,即“理论性”与“应用性”问题、“伦理学”与“经济学”问题、以及“理想性”与“现实性”问题。这三个问题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关于经济伦理学学科性质的合理界定,也有助于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的继续深入。
    法伦理研究
    君主立法及其道德限度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法伦理学研究”(OICZX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关于立法正统性的一个历史视角
    曹刚
    2003(2): 58-62. 
    摘要 ( )   PDF(1199KB) ( )  
    立法正统性是指人们对统治者立法权的获得、行使及其产品的道德认可和信从。中国传统社会君主立法的正统性来源于儒家意识形态,尤其存在于儒家圣贤人格的设计中,即通过由圣转王、圣王一体来确保君主立法的道德合法性。
    法治与德治互动之社会机制引论
    钟华
    2003(2): 63-66. 
    摘要 ( )   PDF(1177KB) ( )  
    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必须把“法治”和“德治”的互动与结合具体落实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规范的机制创建之中。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互动的社会机制包括宏观机制、中观机制和微观机制。这三个层面的机制有机地统一在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的互动过程之中。
    应用伦理研究
    中国体育市场伦理规范的缺损与重构
    刘湘溶,龚正伟
    2003(2): 67-71. 
    摘要 ( )   PDF(1194KB) ( )  
    中国体育市场的法律规范与伦理规范本身具有依存性,中国体育市场现阶段发展主要不是法制缺乏,而是需要重构伦理规范并给法制规范以新的支撑点的问题。
    编辑职业道德: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
    陈敬
    2003(2): 72-75. 
    摘要 ( )   PDF(1177KB) ( )  
    长期以来,人们从各个角度来谈论职业道德,试图用各种理论来解释职业道德。在一个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和刚刚进行转轨的社会中,我们不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剖析编辑职业道德,也许更有意义。
    德育课程教学研究
    试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
    冀学锋
    2003(2): 76-80. 
    摘要 ( )   PDF(1202KB) ( )  
    高校学生工作即德育工作,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生命线,这对于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德育主要是通过德育课程来完成的。高校德育课程由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两部分构成。实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及特征,客观确定其价值取向,科学设计其课程内容。
    西方宗教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杨芷英,李桂莲
    2003(2): 81-85. 
    摘要 ( )   PDF(1205KB) ( )  
    西方国家的宗教教育非常活跃,并行使某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西方国家的宗教教育在对国民进行道德熏陶和政治控制、培养公民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信仰、调和阶级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以及解决公民日常的思想问题和精神困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借鉴意义。
    探索与争鸣
    论生态良知
    邓名瑛
    2003(2): 86-89. 
    摘要 ( )   PDF(1177KB) ( )  
    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最主要的危机之一,面对这种危机,人类已经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经济手段、制度手段等,然而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态意识,在生态意识中,生态良知又是核心。养成生态良知是克服现代生态危机的关键环节。
    人性的内在矛盾是道德的基础
    欧阳旭曦
    2003(2): 90-93. 
    摘要 ( )   PDF(1178KB) ( )  
    道德根源于人性,道德的最终基础在于人性的内在矛盾,道德的力量来源于道德的人性基础,人性化的生活即道德生活,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研究生论坛
    对当前我国股市投机的道德思考
    梁碧
    2003(2): 94-97. 
    摘要 ( )   PDF(1211KB) ( )  
    股市道德是对股市运行的能动反映,在一定范围内又能够起到规范股市运行、促进股市发展的作用。目前,我国股市运行中的投机问题极为突出。因此,从道德的角度对其加以剖析并寻求解决的对策无疑是必要的。
    西方正义理念的历史回眸
    余晓菊
    2003(2): 98-102. 
    摘要 ( )   PDF(1194KB) ( )  
    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现实目标和永恒理想。在西方文化史上,蕴藏着丰富而深厚的正义思想,它们构成了西方绵延古今的正义观变迁史。真正的正义理论应该是对人类生存、发展与完善这一中心问题的思考与表达。这一理解既是我们正确评价西方各种正义观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科学合理地建构中国社会转型期正义理论的立足点。
    域外论苑
    当下关注和未来利益
    托马斯·麦勒雷尔
    2003(2): 103-106. 
    摘要 ( )   PDF(1209KB) ( )  
    对未来可作这样的区分:一是在政治上有资格考虑的未来,二是那些在政治上无资格考虑的未来。前一段时期的长度取决于实际上对现在的政治决策施以影响的那种未来利益。这些未来利益的性质与我们现在的利益的性质很相近,都是一种关涉到自己的利益。政治上无资格考虑的未来则是一个在我们所及的世界之外的世界,那个世界中的利益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他者考虑的利益。然而,政治上无资格考虑的未来利益应进入我们的道德考虑而不是深谋远虑的评价之中,对政治上无资格考虑的未来利益的关注典型地是道德层面的事情。
    新书评介
    新中国伦理学研究史的拓新之作——评《道莫盛于趋时——新中国伦理学研究50年的回溯与前瞻》
    唐凯麟
    2003(2): 107-108. 
    摘要 ( )   PDF(1139KB) ( )  
    呼唤“大伦理”——权佳果《伦理学通信》评介
    江万秀
    2003(2): 109-109. 
    摘要 ( )   PDF(1119KB) ( )  
    学术动态
    “以德治国”与传统治国思想研讨会综述
    王保庆, 郭天保
    2003(2): 110-111. 
    摘要 ( )   PDF(1137KB) ( )  
    全方位展现儒家伦理的风采——《文化巨人——孔子》观后感
    (中国香港),郑玉玺
    2003(2): 112-114. 
    摘要 ( )   PDF(1120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