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栏
    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探微
    赵子林
    2018(5): 1-5. 
    摘要 ( )   PDF(1362KB) ( )  
    执政伦理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的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的伦理向度问题,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具体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价值内核;规范权力运行,是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制度外化;立政德,是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主体德性要求;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执政伦理思想的目标彰显。
    论习近平的经济伦理理想
    周俊敏
    2018(5): 6-12. 
    摘要 ( )   PDF(1376KB) ( )  
    习近平治国理政有一种伟大的社会理想,这也意味着其中蕴含着一种伟大的经济伦理理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理想代表着习近平经济伦理理想不同维度的内容,其经济伦理理想意蕴丰富而深刻。
    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伦理学研究
    改革开放40年乡村家庭伦理研究:背景、视域和方向
    李桂梅, 张翠莲
    2018(5): 13-19. 
    摘要 ( )   PDF(1375KB) ( )  
    改革开放后乡村家庭伦理研究是在传统乡村家庭伦理改造未完成、新型家庭伦理建设具有局限、当前乡村家庭伦理处于困境的情况下蓬勃兴起的。改革开放打破乡村固有的组织结构和惯习,乡村家庭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承受巨大压力以致伦理规则的规范力量被严重削弱,乡村家庭伦理面临现代转型的诸多问题。围绕不断出现的问题,乡村家庭伦理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研究深度不断增加,但是与乡村社会的整体转型对乡村家庭伦理的要求而言,研究还需要在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对策性上进一步增强。
    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刘武根
    2018(5): 20-25. 
    摘要 ( )   PDF(1364KB) ( )  
    农业内含伦理之维,农业伦理不是农业的外烁。国内学术界对农业伦理的研究主要围绕研究缘起,厘定农业伦理学的科学内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梳理农业伦理思想理论资源,从伦理的维度探析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因应之策等方面来展开。深化农业伦理学研究,需强化农业伦理学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农业伦理思想、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重大现实问题的道德治理研究。
    国内道德信仰研究述评
    陈金香
    2018(5): 26-31. 
    摘要 ( )   PDF(1366KB) ( )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道德信仰逐渐成为道德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学界从最初在信仰的领域、道德的领域,到提出“完整范畴论”、“特殊情感论”,逐步深化对道德信仰内涵的认识;对宗教道德信仰依据、中国传统道德信仰依据进行了解析,并对现代道德信仰依据进行了学理探讨;分析了道德信仰研究兴起的原因以及道德信仰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在规范伦理范围内,多角度探讨了现代道德信仰的重建问题。
    共享思想研究
    论共享发展的内在张力及合理调适
    罗健
    2018(5): 32-36. 
    摘要 ( )   PDF(1360KB) ( )  
    社会发展总是存在各种张力现象,共享发展过程同样具有其内在的张力。共享发展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以及渐进共享四个方面,分别存在功利与道义、整体与局部、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间的内在张力。适度的张力既有利于遵循社会规律推进“发展”,又符合伦理价值目标而实现“共享”,使得“共享”与“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张力的积极效应、降低或避免其消极效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调适。合理调适需遵循客观性、动态性、适度性、人本性等基本原则。
    论实现气候公正的普惠性道德目标
    徐保风
    2018(5): 37-42. 
    摘要 ( )   PDF(1367KB) ( )  
    气候变化威胁到贫困和边缘化群体的生命和生计,应对气候变化应当与普惠性人类发展的目标相一致。普惠性是人类发展的核心,人类发展必须惠及每一个人,而且也能够惠及每一个人。气候公正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最终诉求,普惠性人类发展为气候公正的实践提供指导。可持续发展是气候公正的指导思想,普惠性人类发展则是实现气候公正的道德机制,它契合气候公正的伦理诉求,为气候公正的实现提供新视角。
    伦理学基础理论
    道德共识及其边界
    刘飞
    2018(5): 43-49. 
    摘要 ( )   PDF(1372KB) ( )  
    道德共识,是指不同主体在道德的认知上所达成的一致性认识和理解。道德本身具有特殊性,共识自身具有局限性,由此造成道德共识的有限性,说明道德共识是存在边界的。道德共识的边界表现在三个方面:现实边界、逻辑边界和价值边界。探析道德共识的边界具有重要意义,确立了道德共识的评价标准、限定了道德共识的影响范围和规定了道德共识的应有视角。
    文化自信的关键是价值自信
    任建东, 张永超
    2018(5): 50-55. 
    摘要 ( )   PDF(1362KB) ( )  
    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是群体自信,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体现在人的价值自信中。文化自信的关键是人的价值自信,价值自信的更高层次具体表现为道德自信,道德自信是价值自信的提炼和升华。但文化自信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整体性文化认知缺乏、文化自卑心理严重和道德价值建构不足三重障碍,这些价值认知障碍是影响文化自信建构的重要因素。
    伦理学视域下的自我认同问题
    余露
    2018(5): 56-62. 
    摘要 ( )   PDF(1379KB) ( )  
    人类个体终其一生都在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因而,“自我”就成为个体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体在找寻“自我”时会遭遇两类不同的问题:什么使得自我在不同的时刻保持同一?哪些行为、经历、信念、价值、欲望和品格特征等归属于自我而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前者是本体认同,它关切个体在时间流变中如何保持同一;后者是规范认同,它关切个体在不同语境下确认相关特征、获得归属感并相应地行动、生活。两者相互区分却又彼此关联,它们共同勾画出一个独特的“自我”概念,将自己识别为独一无二的个体,进而构建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意义,与之相应的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的探讨和实践也得以展开。
    中国伦理思想史
    儒家的伦理叙事
    文贤庆
    2018(5): 63-69. 
    摘要 ( )   PDF(1377KB) ( )  
    在伦理生活中,人们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形成伦理叙事。生命和生活本身是伦理叙事的起点,有价值和意义的生命和生活则是伦理叙事想要达到的目的,而连接起点和目的的桥梁则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构建起来的各种伦理训诫。伦理叙事基于人性表现为个体叙事和集体叙事。儒家通过集体叙事表现出内省自觉、群体本位、追求礼教和追求和谐的伦理精神,通过个体叙事表现出追求人格完满的伦理精神,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叙事,凝聚出了独特的中国伦理文化精神。
    自由主义儒学是否可能?
    李风华
    2018(5): 70-77. 
    摘要 ( )   PDF(1381KB) ( )  
    在各种可能的儒学进路中,自由主义儒学颇受关注,但这一进路在群己权界问题上存在着实质性的困难。本文择取卖淫问题作为儒学进路的试金石,通过虚拟对话揭示儒学和自由主义在该问题上的各自立场。自由主义主张卖淫合法化有三个基本根据:性可以成为商品、性交易合乎帕累托标准、自我所有权是人们性自由交易的权利依据。在这一检验过程中,这三大根据都无法在儒学中得到证成,而儒学以家庭为本的群己观势将反对卖淫,并与自由主义构成群己权界问题上的根本对立。
    论舜文化的道德特质
    谷利民, 曾长秋
    2018(5): 78-82. 
    摘要 ( )   PDF(1364KB) ( )  
    舜文化是以道德为本体的文化,既是舜帝躬身实践的结果,也是中华儿女累世传扬的结晶。舜文化对儒家思想的创立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涵咏意义重大。
    外国伦理思想史
    “圣约”观念与现代婚姻家庭伦理
    王云萍
    2018(5): 83-89. 
    摘要 ( )   PDF(1383KB) ( )  
    源于《圣经》的圣约观念之不同于契约之处,在于圣约强调持续性且带有恩典性的“关系”,它不只是相互的义务,更是彼此相爱的委身和彼此忠诚的誓约,其目的在于相互的给予而不是相互的索取。无论在《圣经》里还是在神学历史中,婚姻都带有神圣的盟约性质,体现恩典和相互给予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在婚姻家庭的功能日消、婚姻家庭伦理危机日显的时代,回溯古老的圣约传统,重温婚姻家庭天然之“灵性存在”,以及对相互委身和忠诚的倚赖,仍然具有解释性和规范性的意义。
    为“情感”正名——论舍勒对西方伦理学传统的超越
    汤波兰, 戴茂堂
    2018(5): 90-97. 
    摘要 ( )   PDF(1392KB) ( )  
    西方伦理学发端于古希腊,自肇始之日起,就陷入了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两大传统之争中。理性主义将理性视为道德的基础和来源,把人的情感当作主观的东西排除在伦理认识之外。情感主义虽然认为情感才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基础,试图扭转情感与理性在伦理学中的建基地位,但是对“情感”的理解带有自然主义的痕迹。舍勒“面向具体情感本身”,通过现象学考察,来发掘情感的本质,揭示出“心有其理”。一方面,由强调“情感先天”,突出“情感”的伦理学意义,舍勒实现了对以康德伦理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传统的超越;另一方面,由释解“情感”非自然主义的内涵,指出情感的在体性,实现了对以休谟为代表的情感主义传统的超越。
    道德相对主义的局限及其实践困境
    曲伟杰
    2018(5): 98-103. 
    摘要 ( )   PDF(1367KB) ( )  
    源于对多元文化图景的因应,道德相对主义主张,任何道德观念的正当性都只是相对于其自身的文化群体而言的,因而并不存在跨文化的评判标准。在坚持多元文化主义的合理性的同时,学者们提出道德底线主义的观点来寻求最低限度的道德共识。在道德实践中,相对主义的立场并不会简单地成为各方的首要的选项。道德相对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面临着内在的问题与困境。
    政治伦理笔谈
    直面政治事实自身
    晏辉
    2018(5): 104-106. 
    摘要 ( )   PDF(1352KB) ( )  
    保障民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
    王小锡
    2018(5): 107-108. 
    摘要 ( )   PDF(1319KB) ( )  
    绿色政治:政治伦理学的新视域
    龙静云
    2018(5): 109-111. 
    摘要 ( )   PDF(1318KB) ( )  
    政治忠诚的时代特征与道德实践
    鄯爱红
    2018(5): 112-114. 
    摘要 ( )   PDF(900KB) ( )  
    中国政治伦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王乐
    2018(5): 115-116. 
    摘要 ( )   PDF(868KB) ( )  
    探索与争鸣
    政治忠诚的核心问题
    左高山, 涂亦嘉
    2018(5): 117-123. 
    摘要 ( )   PDF(1373KB) ( )  
    政治忠诚作为一种政治美德,是针对某种政治关系或政治信仰而言的,它意味着政治行为体对政治事业、政治信念、政治理想、政治原则等的矢志不渝和彻底奉献。在当代政治生活中,政治忠诚问题比任何时候更为凸显,无论是普通公民对国家的忠诚还是党员干部对政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其紧迫性既体现在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中,也体现在一系列的政治事件中,政治忠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忠于谁和忠于什么。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新时代诉求
    吴潜涛, 姜珂
    2018(5): 124-129. 
    摘要 ( )   PDF(1368KB) ( )  
    新时代,国家层面、企业层面和大众层面都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域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我国企业在迎接新时代挑战中,为更好地践履企业责任,必须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化政府的矫正和引导力度,发挥非政府组织能动和监督的作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企业责任文化的融合。
    日常生活变革及其伦理图式演化
    鲁芳
    2018(5): 130-134. 
    摘要 ( )   PDF(1361KB) ( )  
    与传统日常生活相比,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愈加呈现出个体性、开放性、自觉性等特点,这使日常生活的伦理图式发生改变。从人的日常生存状态而言,日常生活的个体化使日常生活主体以及日常生活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这使人无法完整地感受日常生活并且处于孤独、焦躁状态,从而失却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把握。从日常生活价值目标而言,由于日常生活结构的变化使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获得了生存的温床,日常生活的开放使多种意识形态共生共存,日常生活领域呈现出价值多元、价值分化的现象。从日常活动方式而言,日常消费、日常交往、日常观念越来越体现出“自为”的特性,但是也亟需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日常生活伦理图式的如上演化使日常生活的伦理构建面临新的挑战。
    从晚清民国茶馆看中国近代公共伦理生活
    郭清香
    2018(5): 135-140. 
    摘要 ( )   PDF(1375KB) ( )  
    中国近代茶馆兴盛,民众公共生活也开始发育,因而茶馆成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空间,茶馆展示着当时公共伦理生活的现实面貌,同时也成为政府和知识精英改良风俗、进行道德引领的重要空间。在茶馆这个公共空间中起道德引领作用的主要是政府,所推行的内容是由政府和知识精英提供的,推行的方式是自上而下。可见,茶馆作为中国近代典型的公共空间,其作用与西方近代的公共空间有明显不同。茶馆对中国近代社会公共生活的作用,并没能体现在“公共”上而只是体现在“空间”上,即茶馆提供给了民众展示伦理状况和被进行道德引领的空间,参与其中的民众并没能通过自我启蒙、参与讨论等形成公共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意识。公共性的提升与公德意识的培育,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