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怀宏. 序言[M]//D.D.拉斐尔.正义诸概念.亓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 [2] Strawson P F.Freedom and Resentment[M].London & New York:Routedge,2008. [3] 慈继伟. 正义的两面[M].北京:三联书店,2014. [4] Habermas J.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M].Lenhardt C,Nicholsen S W(trans.).Cambridge,Mass:MIT Press.1990. [5] 汤云.正义、愤恨及社会批评[J].世界哲学,2014,(4). [6]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等译.胡企林,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7] 斯宾诺莎. 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 霍布斯. 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杨昌裕,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9] 范晔. 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 孔令新.现代性处境中的义愤命运之反思[J].道德与文明,2016,(6). [11] 王建光.义愤:从一种群体心态到话语力量的转变——对当代中国愤青的一种文化解读[J].当代青年研究,2009,(1). [1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3] 罗尔斯. 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4] 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J].读书,2002,(5). [15] 胡金木.合乎正义的道德教育:利他、利己抑或互惠?[J].教育学报,2015,(5). [16] 李群,于洪波.《周易》的“时中”观及其教育镜鉴[J].当代教育科学,2016,(3). [17] 何光顺.孔子“中庸”的“时中”境域——兼评当代新儒家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两条路径[J].哲学研究,2019,(9). [18] 李春青.在政治与道德之间——论“中”的语义演变及其文化意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19] 李伟波.程廷祚治《易》路向探析[J].周易研究,2017,(6). [20] 杨泽.论胡炳文易学的时中观[J].周易研究,2015,(6). [2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 冯晨.孔子中庸思想与“孔颜之乐”的内在理路[J].道德与文明,2014,(5). [23] 陈科华.中重于正——中国传统正义思想的理论构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7). [24] 徐向东,陈玮.境况与美德——亚里士多德道德心理学对境况主义挑战的回应[J].中国社会科学,2019,(3). [25] Scanlon T M.Contractualism and Utilitarianism[C]//Sen A,Williams B.Utilitarianism and Beyo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26] Barry B M.Theories of Justic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27] 刘化军.布莱恩·巴利的社会正义理论述评[J].学术探索,2016,(11). [2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9] 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0]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万俊人,吴海针,王今一,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31] 赵汀阳.论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方案[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32] 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M].徐向东,陆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33] 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34] 温明,詹世友.公正的规则性和品质性的统一 ——亚里士多德公正学说摄义[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35] 奥特弗利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M].庞学铨,李张林,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36] 霍布豪斯. 社会正义要素[M].孔兆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9] 郭湛.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