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琳.现代科学技术的伦理反思——从“我”到“类”的责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100 [3][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刘丹鹤.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5]吕本富,金鸿博.网络社会各阶层的分析[J].河北学刊,2004,(1):127,129. [6]张雷.网络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历程与趋势论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4):26. [7][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黄闪闪,任晓明.网络空间道德无意识问题及相关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版),2012,(4):458. [10][美]特雷尔·拜纳姆,[英]西蒙·罗杰森主编.计算机伦理与专业责任[M].李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美]理查德·斯皮内格.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M].李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张一兵.实践惯性运转: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亚意图行为系统[J].求索,1991,(1):66-69. [13]丁道群,肖宁,张湘一.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6). [14]李伦.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0. [15][德]马克斯·霍克海默,[德]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A].哲学片断[C].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刘大椿,刘永谋.技术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的困惑——以虚拟现实及其沉浸性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3,(3):25. [18]孙伟平,贾旭东.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J].哲学研究,1998,(8):14. [19]孙伟平.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社会”的崛起[J].河北学刊,2004,(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