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波等.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曾长秋、薄明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从问题意识走向理论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06,(11). [3]褚凤英: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再认识[J].探索.2010,(3).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2009年颁布,第二条. [6]张瑜.网络思想教育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 [7]冯春芳.网络思想教育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4,(6). [8]韦吉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9]刘书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守“灌输论”的缘由[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0). [10]参阅王学俭、郭绍均.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探讨[J].教学与研究.2012,(12). [11] 列宁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参阅段文灵.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人学”思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 [13]李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分歧探源[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 [15]郭娟娟、郑永廷.论信息技术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 [16]魏纪林、汤阳.网络环境下现实性与虚拟性的对立统一[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17]胡树祥、谢玉进.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 [18]韦吉峰.刍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 [19]宋元林、黄娜娜.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及其有效运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 [20]杜中武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征和地位作用[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3). [2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23]张文强.网络科技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弱化与提升[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5). [24]闫艳.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6,(9). [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6][法]萨特著.存在与虚无[M].陈宜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27]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高等教育研究[J].2001,(11). [28]罗伯特·纳什[美]著.德性的探询:关于品德教育的道德对话[M].李菲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9]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质.教育研究[J].2003,(2). [30]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研究[J].1998,(9). [3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2]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