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共同富裕的道义内涵
    王晓丽
    2023(4): 1-8. 
    摘要 ( )   PDF(1582KB) ( )  
    共同富裕的道义是共同富裕“属人”的道德义理、“为人”的道德正义、“人为”的道德义务之有机统一。共同富裕的道义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中发端。马克思从为谁服务、服务什么、如何服务三个方面框定共同富裕的道义出场、内涵和路径。依据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中国化的共同富裕道义内涵经历了社会主义本质模式论中全体人民同步、同样实现富裕,社会主义本质功能论中个体平等获得富裕机会、占有富裕成果,社会主义本质特色论中突出制度正义导向、完成富裕整体要求三个发展阶段。立足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道义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道义理念、消除差距的道义原则、友爱互助的道义规范之一体化发展。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社会道德导向,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道义在阐明党的领导地位的合法性、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特性中呈现力量。
    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
    新时代中国政治伦理创新性发展的主要模式及实践逻辑探析
    王升平
    2023(4): 9-18. 
    摘要 ( )   PDF(1602KB) ( )  
    政治伦理的创新性发展是促进政治伦理秩序与政治实践生态相适配并进而消解实践紧张的基本方式。新时代中国政治伦理的创新性发展主要有三种操作模式,即“深化—延展”模式、结构优化模式、“话语—共识”引领模式。从运行实践上看,其遵循“承续—创新”逻辑、“现代化—效能转化”逻辑及“互动—交往”逻辑。新时代政治伦理的创新性发展以持守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对是非善恶的根本评价为前提,在经验性、实践性层面推进了伦理原则的落实落地,压缩了伦理的实践堕距,促进了伦理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今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必将使政治伦理的创新性发展呈现出更为丰富的面向。
    建设美好生活新时代的三重伦理自觉
    方杲
    2023(4): 19-27. 
    摘要 ( )   PDF(1594KB) ( )  
    建设美好生活新时代蕴含着个体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三重伦理自觉。个体性伦理自觉要求“现实的人”是美好生活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利益的享有者;民族性伦理自觉认识到美好生活新时代并不是在所有民族都能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建设美好生活新时代提供了制度保障;世界性伦理自觉揭示了在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许多危机和挑战警示人们,各国人民只有团结互助、携手合作,才能共建真正共同体并且共享美好人类未来。这三重伦理自觉,对反思传统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建设美好生活新时代,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体现了现实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个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伦理学基础理论
    论身份伦理
    向玉乔, 卢明涛
    2023(4): 28-36. 
    摘要 ( )   PDF(1590KB) ( )  
    身份伦理是基于对人之身份的伦理意蕴以及伦理与身份之紧密关联性的认知而建构起来的一种伦理价值体系,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身份伦理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身份伦理的概念构成问题、身份与伦理的关系问题、身份伦理的定义问题、伦理身份的确立问题和身份伦理在伦理中的地位问题。身份伦理价值维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张扬人的伦理尊严,挺立人的伦理身份;强调伦理身份的完整性,维持人的道德人格整全性;彰显人的道德本性,揭示人与其他非人存在者的根本区别。
    虚构的道德知识如何可能?
    陈常燊
    2023(4): 37-43. 
    摘要 ( )   PDF(1578KB) ( )  
    当前美学与元伦理学交叉研究中的一个前沿论争是,虚构作品是否或应否包含道德知识?围绕此问题产生了道德主义与非道德主义的分歧,其背后是对于人类道德之本性的不同理解。非道德主义的四种不同版本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在解释力上仍有不足。借助模态分析,基于下述三个论证,本文捍卫了一种“新道德主义”。首先,虚构的道德知识的可能性奠基于道德情境的差异最大化原则、道德主体的差异最小化原则。其次,该知识的可能性有赖于关于人生意义知识的整体性原则。最后,该知识的可能性有赖于虚构作品的下述“溢出效应”:虚构作品不仅能提供关于内部道德的外部道德知识,还能向人们展示某些突破逻辑矛盾律的“不可能的道德知识”。
    孝养义务的道义论证成
    赵紫燕
    2023(4): 44-52. 
    摘要 ( )   PDF(1602KB) ( )  
    孝养义务是指基于孝养实践中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基本人权与尊严的前提下,子女满足父母所要求的合理供养的义务。每个人都应当有孝养义务这一观点的规范性需要获得进一步的辩护。友谊模式、还债模式和特殊善物模式是目前被用来证成孝养义务的三种主要方式,然而,这些证成方式都存在某些值得商榷之处。康德道义论有可能成为一种证成孝养义务的可行方式。将孝养义务作为对他人不完全义务的感激义务予以证成,指出孝养义务应当是一种对父母纯然由衷的善意,且培育良知、人类之爱与敬重,有利于让我们感受到孝道的强制力并将其进一步推广与实践。
    中国伦理思想
    论传统儒家欲望观
    沈顺福
    2023(4): 53-61. 
    摘要 ( )   PDF(1609KB) ( )  
    欲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形式,生存开始于欲求。传统儒家认为欲产生于心,心是行为主体,欲是主体行为。自然的气质心产生了气质性之欲,这种气质之欲并不可靠,或善或恶。孟子、荀子以性释心,心之欲变成了性之欲。孟子从性善的角度辩护了欲的正当性,荀子从性恶的角度揭示了欲的不好的一面。欲是普遍本性的活动,是普遍性活动。理学家通常以为欲是心的活动,但是坚持以性正心,从而最终由性决定欲的活动。这种由性最终决定的欲也是普遍性活动,谈不上意志行为或个体性活动。
    如何对待动物:庄子的方案
    刘永春
    2023(4): 62-69. 
    摘要 ( )   PDF(1586KB) ( )  
    庄子的动物伦理版本为当代动物伦理学核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套富有吸引力的中国方案。该方案由三个要点构成:第一,它为动物拥有与人类平等的道德地位的主张提供了基于自然整体主义的论证;第二,它提供了一种对待动物的唯一的不变道德义务,即不干预的道德义务,除非干预能够消除已有的干预,让动物回归自然状态,否认任何形式的干预在道德上都是错误的;第三,它提供了一种“向动物学习”的美德,倡导人类通过学习动物,实现自我的完善。该方案对于推进当代动物伦理理论争议和实践困境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外国伦理思想
    西方元伦理学中的道德客观性问题与困难所在
    陈真
    2023(4): 70-77. 
    摘要 ( )   PDF(1586KB) ( )  
    厘清何为元伦理学中的道德客观性问题及解决该问题的困难所在是正确和有效解决该问题的先决条件。道德客观性问题是指:道德判断、道德要求或道德规范所蕴含的“规范性”或“绝对约束性”在理应的意义上何以可能是客观的,何以可能是独立于我们主观认识、主观欲求的客观事实或客观真理。理应之“规范性”的非经验性或不可观察性,一方面使得“规范性”概念的准确含义有待进一步澄清,另一方面使得如何认识和证明这种“规范性”的存在,变得尤其困难。虽然可以将正确的道德判断视为先天知识,然而,众所周知,对于先天知识的理解与证明,其困难远大于对后天知识的理解与证明。道德的规范性要求实际上反映了伦理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区别,即它们与外部世界的符合方向是相反的:自然科学要求我们的心灵状态符合外部世界,而伦理学则要求外部世界符合我们的心灵状态。这种相反方向的符合关系使得道德客观性证明的难度远大于自然科学客观性证明的难度。
    萨特的伦理学转向
    屈明珍
    2023(4): 78-85. 
    摘要 ( )   PDF(1595KB) ( )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揭示了在“人的实在”中有一种原初的自由自主性,它源于意识的本体论结构。这可能产生逃避自由的“自欺”和自我与他人之间相互争夺自由的冲突,从而导致“自由悖论”。在《伦理学笔记》中,萨特指出,《存在与虚无》是“转化”前的本体论,结果是存在着一种“自然态度”,在“自然态度”下的意识是“逃避的和非本真的”,可能使自由异化,因此必须进行“转化”。“转化”意味着从复合反思向纯粹反思的改变,它是通向人的“本真性存在”的“通道”,其意义在于“拒绝异化”。
    当代英美道德哲学中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魏梁钰
    2023(4): 86-95. 
    摘要 ( )   PDF(1714KB) ( )  
    在安斯康姆于1958年发表的论文《现代道德哲学》的影响下,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当代英美道德哲学中重新得到严肃对待,但主流学界忽视了这篇论文中隐含的回应自休谟以来关于事实/价值区分的两条不同进路。从人的自然这条进路发展出后来的新亚里士多德式伦理自然主义,也面临一些哲学家特别是麦克道尔对该立场的批评。这一批评关注的核心疑难在于理解伦理价值或道德客观性的可能性和本性。但还有其他两种回应该疑难的思路:科斯嘉吸收亚氏伦理学发展出的康德式建构主义和威廉斯对安斯康姆另一条进路的发展版本。而后者在契合人类生活现实同时保存亚氏伦理学核心洞见的意义上提供了更富有启发的思考。
    应用伦理
    论第三次分配的道德原则和社会道德价值
    王正平, 李文静
    2023(4): 96-102. 
    摘要 ( )   PDF(1576KB) ( )  
    第三次分配是一种道德分配,是企业、团体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合理的道德价值理念感召下,基于社会责任和道德自觉而进行的主动和自愿的分配。当前在我国积极推进第三次分配,需要借助公正、仁爱和同情道德原则或价值理念作为正确的伦理支撑和价值引导。公正原则构成第三次分配的道德基石,仁爱原则奠定爱人若己的道德信念,同情原则成为自觉关爱他人的道德内驱力。进入新时代,积极推进第三次分配,在完善社会分配机制、激励“先富”人士提升自我道德境界等方面具有重要社会道德意义。
    运动功能障碍人群健康视域下的伦理关怀研究
    吴世彩, 孟丽君
    2023(4): 103-110. 
    摘要 ( )   PDF(1586KB) ( )  
    伦理关怀以“人是目的”作为核心理念,把人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作为认识和实践的标准。随着社会进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运动功能障碍发病率日益攀升,运动功能障碍人群的伦理关怀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运动功能障碍人群的伦理关怀应秉持平等、尊重、公正、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发扬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精神,除了提供物质方面的关怀以外,还要对运动功能障碍人群的心理、精神及自我发展进行关怀,建立救助、互助、激励和发展的伦理关怀生态,帮助运动功能障碍人群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老年“数字鸿沟”的伦理考量
    庞永红, 舒招平
    2023(4): 111-117. 
    摘要 ( )   PDF(1575KB) ( )  
    老年群体是受“数字鸿沟”影响最大的群体。“数字鸿沟”导致老年人尊严、权益受损,老年人不能公平地共享数字技术等伦理问题出现。理论和现实都证明老年“数字鸿沟”是各国均存在的普遍问题,只能缩小,不能彻底消除。缩小老年“数字鸿沟”要遵循尊重原则、主体性原则和代际公平原则。缩小老年“数字鸿沟”的伦理路径是企业科技注入适老化伦理理念,尊重老人的主体性,加强老龄化制度伦理建设,加强家庭和职业伦理建设,提高整个社会尊老敬老的道德水平。
    探索与争鸣
    利玛窦理性观和儒家天命观在善问题上的差异与互动
    尚文华
    2023(4): 118-127. 
    摘要 ( )   PDF(1614KB) ( )  
    为善有意,还是为善无意,是利玛窦与中士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关乎理性论证是否完满自足,以及儒学的天命(意识)是否可能等重要问题。相较于生存的现实性状态,利玛窦对为善有意的相关论证是站得住脚的:因以既定的经验和现实的理性为根据,“为善”必然“有意”;“意”指的是由根据而来的自愿选择,因为是自愿选择,善恶也便分疏。但人的生存不仅是一种现实性状态,也因其不仅是现实性状态,生存才可能与天命有所关联:由这种关联所打开的实际性的“居间”位置,便是为善无意的根据。分析地呈现为善无意所描述的生存状态,可以论证为善有意和为善无意共同组建起生存中的“善”的意义:在终极性意义上,为善无意为为善有意提供了存在意义上的终极根据;并且前者也时刻以“不”的方式参与进后者的“是”之中;它们一起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生存本身。生存本身照见了利玛窦式理性论证和儒家天命意识之间的差异和相互补足,这是实现中西之间深度思想交融的关键所在。
    观念形而上学下以情为理的内在逻辑与道德悖论
    黄琳
    2023(4): 128-133. 
    摘要 ( )   PDF(1667KB) ( )  
    阳明后学现成派、泰州学派因缺乏形上理论反思而造成似浑融、实混沌理论困局的内在逻辑与道德悖论,使得明末心学“亚流”流弊深远。先验的道德本体唯与理性相关,当心体、性体成为超验纵摄的本体之物,与经验世界唯具逻辑推绎的抽象统摄关联,实则丧失真实联系的现实可能。基于空间化、概念化观念形而上学的逻辑“同一”,以理摄情,终至以情为理,因情纵理,情与理悖反的根源在于观念形而上学逻辑架构,唯有转换形而上学理论形态,方能化解情与理、道德理性与道德践履业已扣合的纽结,在这方面,柏格森关于“绵延”与形而上学理论形态的反思予人以启发。
    资本权利霸语的叙事逻辑与人类文明发展伦理学评析
    左秋明
    2023(4): 134-141. 
    摘要 ( )   PDF(1745KB) ( )  
    作为人类文明的核心要素之一,“权利”既是人的基本价值诉求,也是人的伦理价值体现,并由此成为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动力。资本权利霸语有着深厚历史根脉,且遵从了从财产权利到资本权利、从资本权利到资本权力再到资本权利霸权的叙事逻辑。资本权利以资本主义法权观为基点而生发,最终在资本逻辑推动并在“个人主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指引下把财产权利推向极致,最终形成资本权利霸语,把“人与人的世界”变为“狼与狼的世界”,形成西方文明的现代悖论与伦理之殇。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合法权观念、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消解资本权利霸语,秉持平等互鉴的兼容文明观、共生共存的和谐人际观、共同富裕的仁道价值观、天人合一的辩证自然观和互惠互利的普惠发展观等现代文明理念,确保人类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轨道上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