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纪念唐凯麟先生专题
    开放、融通、创新——唐凯麟伦理学学术的思想印记
    姚新中
    2023(3): 1-6. 
    摘要 ( )   PDF(1617KB) ( )  
    在唐凯麟先生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创立具有其自主知识体系的伦理学理论。开放、融通与创新是唐先生学术发展的主线,他的学术研究为伦理学理论展开打下了深深的思想印记,构成了当代中国伦理学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旨趣、价值建构与实践路径——唐凯麟先生的中国传统伦理研究
    张怀承
    2023(3): 7-12. 
    摘要 ( )   PDF(1618KB) ( )  
    自蔡元培先生出版《中国伦理学史》之后,中国学者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系统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除张岱年先生的《中国伦理思想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之外,学术界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研究缺乏系统性,1985年之后才有学人相继出版了多部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著作,唐凯麟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唐凯麟先生在中国传统伦理的研究上,发表了多部论著,其研究的系统性和研究范式在学界无出其右。唐凯麟先生致力于传统伦理的精神旨趣、价值建构和实践路径的研究,全面再现了中国传统伦理从思想体系到规范系统、从理论探索到生活实践的立体式图景。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研究的开拓者——追思著名伦理学家唐凯麟先生
    江畅, 周莹萃
    2023(3): 13-18. 
    摘要 ( )   PDF(1614KB) ( )  
    唐凯麟先生长期耕耘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等研究领域,他主编的“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丛书是其积极推进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唐凯麟先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来审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著书立说,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且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原创性地建立了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相承接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贡献了学术智慧。唐凯麟先生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不屈不挠的毅力孜孜求索的结果,他不懈奋斗的经历与卓越的学术贡献对深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教益与启迪。
    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
    公民道德素养的生成机制
    冯建军
    2023(3): 19-26. 
    摘要 ( )   PDF(1637KB) ( )  
    研究公民道德素养的生成机制,是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的前提。公民道德素养的生成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价值引领是方向,主体自觉是动力,公共交往是关键,公共生活是根基,良善制度是保障。构建公民道德素养的生成机制,应该坚持公民道德自觉与社会价值引导相结合、公民道德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积极倡导与有效治理并举,家校社协同育人,综合施策,标本兼治。
    公正观教育的社会认同转向
    秦楠, 郑航
    2023(3): 27-34. 
    摘要 ( )   PDF(1637KB) ( )  
    理性主义德育模式下的公正观教育,把学生视为理性的存在,重心落在公正价值的认知和判断上,远离学生具体的社会生活,忽视认同、情感、体验等非理性因素对公正观形成的影响,致使公正德性难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社会认同是公正观形成的心理基础,基于社会认同的公正观教育寓于社会共同体之中,诉诸个人的共同体经验,强调社会身份,在群体资格的认知、理解和双向承认中,引导个体自主性地生成公正品格,实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基于此,公正观教育既要在个人层面发展公正理性,又要在社会认同的层面兼顾公正的社会经验,并在目标、方法、价值上进行社会认同转向,从培养“公正观”向塑造“社会正义者”的目标转变,从公正认知向群体资格体验的方法延展,从自我保存向社会公益的价值转向,整合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促进公正自我的同一性发展。
    伦理学基础理论
    论认同的价值负载
    胡敏中, 胡思慧
    2023(3): 35-42. 
    摘要 ( )   PDF(1631KB) ( )  
    在科学研究中,价值中立和价值负载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价值负载不仅存在于科学研究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中。认同表现为对他者的承认、认可和尊重,认同负载着价值,认同的价值负载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不同情形的认同所负载的价值是有差别的,认同的不同范围负载着价值的不同广度,认同的不同程度负载着价值的不同深度,虚假认同、负向认同和负向逆认同负载着消极的、错误的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治理、抵制和反对消极和负面的价值,不断扩展和加深人类共同价值的负载。
    论对不可宽恕者的宽恕
    孙晓静
    2023(3): 43-50. 
    摘要 ( )   PDF(1638KB) ( )  
    “人际宽恕”乃是过错行为的受伤害者对过错方的一种原宥行为。德里达提出“唯有宽恕不可宽恕者方为宽恕”。该主张从当事人双方的相互行为后撤,强调受害者单方面的无条件的“赠予”性宽恕。但这种主张却忽视了过错方视角以及与之相应的宽恕的“挣得”性特征。思考“不可宽恕者”这种特殊形式的“人际宽恕”需要综合考量当事人双方选择上的开放性,尊重当事人尤其是受害者的“体验之秘密”。为此,我们借助道德心理学分析,趋近对“不可宽恕者”的性质与面貌的同情性理解与准确的呈示,避免像德里达那样简单地回避或转移问题。
    中国伦理思想
    儒家伦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基于对两晋南北朝的考察
    桑东辉
    2023(3): 51-58. 
    摘要 ( )   PDF(1639KB) ( )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统一到分裂、再由分裂复归统一的特殊历史时期。其间,中华民族遭遇了激烈的民族冲突和剧烈的文化碰撞,但同时也加速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中华民族非但没有因民族冲突而走向彻底分裂,反而复归于一统,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儒家伦理。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虽然受到来自魏晋玄学、佛教、道教的冲击和挑战,但仍是官方意识形态和全社会普遍尊奉的道德准则。随着中原丧乱、晋室南渡,儒学从中原汉文化圈向塞北、辽东、凉州、江南、岭南等民族地区传播辐射。两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伦理的认同不仅加深了对政权正统观的反思,也强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更为我们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历史镜鉴。
    孔子孝论的爱敬情感析论
    蔡杰
    2023(3): 59-66. 
    摘要 ( )   PDF(1638KB) ( )  
    《论语·为政篇》的四条问孝语录中,孔子回答子游、子夏问孝所涉及的爱敬情感,是其孝论的核心内容。在“子游问孝章”,养动物与养父母的本质区别在于敬,这要求子女克制私欲,而专心致志于父母的志事,做到以父母之心为心。在“子夏问孝章”,历代儒者极少注意到养动物与养父母的爱的区别。爱有人情与天理两种来源,爱动物是基于私欲的爱,而爱父母是基于敬而顺应天理的情感。敬对爱具有升华作用,将爱从养动物的层次提升到养父母的高度。但是子女以父母之心为心,并不是将父母的私欲作为自己的心志,原因是父母的私欲之上尚有天理。子女应当根据天理而救正父母的私欲之失,避免父母陷于不义。儒家推崇的谏诤是基于孝道而饱含爱敬的方法,既能救正父母之失,又能避免破坏亲子关系。
    德能—位禄:荀子差等分配原则研究
    江琦
    2023(3): 67-74. 
    摘要 ( )   PDF(1644KB) ( )  
    差等原则是荀子分配正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子明确肯定以礼义为基础的差等分配原则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具体到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分配,荀子特别强调“德能”与“位禄”相挂钩。对于差等分配,荀子首先从“天秩”与“人秩”的维度作了理论层面的可欲性分析,同时又从礼、法、圣王的维度作了现实层面的可行性设计。依荀子,差等分配是一种公平正义的分配方式,只有实行差等分配,方能实现“群居和一”的社会理想。荀子的这一思想主张对于当今社会的资源分配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外国伦理思想
    论人对动物的正义义务——以罗尔斯为中心的讨论
    杨通进
    2023(3): 75-84. 
    摘要 ( )   PDF(1680KB) ( )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委婉地表示,他的正义论不适用于人与动物的关系。围绕罗尔斯的动物正义遗产,老年罗尔斯派与青年罗尔斯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老年罗尔斯派捍卫罗尔斯的结论,否认人对动物的正义义务;罗兰兹等青年罗尔斯派则紧紧抓住罗尔斯思想的方法论精髓,通过重新阐释或重构罗尔斯的正义论,论证了人对动物负有的正义义务,并激活了动物正义的话题,使之成为20世纪末以来西方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纳斯鲍姆的以可行能力为基础的动物正义论、唐纳森和金里卡的以公民身份为基础的动物正义论、加纳尔的以利益为基础的动物正义论提供了与罗尔斯式动物正义论不同的思路;它们各有自己的理论优势,构成了动物正义的辩护联盟。发展和完善罗尔斯式的动物正义论,倡导各种动物正义理论之间的建设性对话,不仅能够更好地为人对动物负有的正义义务提供辩护,而且还能有效地拓展生态文明的文化空间,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
    西塞罗道德责任理论的逻辑进路
    郭金鸿
    2023(3): 85-92. 
    摘要 ( )   PDF(1659KB) ( )  
    西塞罗完美践行着作为哲学家探索超越性知识的义务和政治家对国家治理的职责。但作为哲学家的西塞罗却不被后人重视,尤其是其道德责任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研究西塞罗道德责任思想的逻辑建构,对于明晰西方道德责任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塞罗的道德责任理论从责任概念、来源和内容入手,围绕道德上的善、功利和义利冲突解决而展开,强调了“自然”理性之内在要求的责任在国家和社会中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其道德责任理论比前人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创新性和系统性,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近代欧洲启蒙和当代责任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休谟主义理由观的“主体性事实”概念
    卢俊豪
    2023(3): 93-102. 
    摘要 ( )   PDF(1744KB) ( )  
    当代元伦理学家在规范性研究方面,呈现出了从“语义分析”到“事实描述”的研究转向。其中,帕菲特作为非自然主义元伦理学的代表人物,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规范性事实并不等同于在规范性意义上具有重要性的事实。但在这一区分下,种种具有规范重要性的事实何以重要?事实何以提供真正能够激发我们行动的实践理由?这些问题仍需更具体的说明。为了回应这些问题,引入和聚焦“主体性事实”这一概念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不仅有助于澄清一种休谟主义的规范性理由观,而且还将说明:休谟主义理论如何可以像外在主义那样捕捉到规范性理由之“客观性”,同时解决“事实何以提供理由”这一实践难题。
    政治伦理
    全球治理视域下代际正义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沈昊驹
    2023(3): 103-108. 
    摘要 ( )   PDF(1617KB) ( )  
    全球治理赤字是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安全赤字的根源。完善全球治理的实践,构建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代际正义,需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厘清代际正义的本质、代际正义的分配对象和代际正义的责任。基于跨国跨代的特殊性,代际正义不可能是互利的正义,而只能是公平的正义;代际正义的分配对象不可能是功利主义的效用或福利,也不是某种可以比较的社会基本善,而只能是人类得以发展需要的具有内在价值的功能性活动的集合,即可行能力;根据自然义务理论,我们需要明确各代建立并促进代际正义的普遍义务,而根据获得性义务的自愿或主动性原则,我们要明确跨国具体的世代因为自身的具体行动而承担的特殊责任,尤其是相对弱势的未来世代的责任。
    个人自主性、集体能动性与政治认同
    余露
    2023(3): 109-118. 
    摘要 ( )   PDF(1662KB) ( )  
    泰勒立足于加拿大的实践,结合其对现代社会想象的理解,呈现了独特的政治认同思想。但他关于“集体能动性”及其可能的政治实践——“承认政治”的看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甚至被认为是“反自由主义宪政的”。通过厘清泰勒政治认同思想的文化前提和理论基础,即个人自主性与公共自主性的关系,我们发现,泰勒的立场完全可以与批评者达成和解,他提供了一种自由主义的、融合论的政治认同思想。
    政治忠诚的话语建构
    王国勤
    2023(3): 119-127. 
    摘要 ( )   PDF(1645KB) ( )  
    政治秩序与政治忠诚关系密切。构建良好的政治秩序,需要以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政治忠诚话语体系为前提。政治忠诚话语分为“抽象”与“具体”两种类型。首先,政治忠诚话语中“抽象”与“具体”两种类型的忠诚对象应该具备充分的有效性。其次,它们能够得到相对均衡地发展,并在两者之间形成有效的内在联系与支持关系。其中,抽象层面的政治忠诚话语,需要有足够的超越性与先进性,并且能够对现实力量产生有效的制约;而具体层面的政治忠诚话语,在服从抽象政治忠诚话语的前提下,发挥对具体个人或组织的指挥、协调和控制能力。政治忠诚话语体系的科学建构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探索与争鸣
    新兴技术视域下实践伦理的双重困境与整体化转向
    彭康宁, 陈凡
    2023(3): 128-134. 
    摘要 ( )   PDF(1622KB) ( )  
    实践伦理这一概念演化至今已经有了丰富的内涵。当代实践伦理的发展与应用伦理存在交叉、重叠,呈现出部门化、专业化的特点,并在新兴技术视域下遭遇了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的双重困境。为应对上述困境,新兴技术实践伦理的整体化转向被提出,作为实践伦理的工程伦理也有阐发,以解决整体化研究带来的经验材料缺失问题。基于整体化新兴技术的实践伦理转向克服了内在主义研究进路的瓶颈,并且能将新兴技术交叉领域的伦理问题纳入考量。基于整体化实践过程的实践伦理转向主张将新兴技术实践的全部过程依据时间顺序划分为不同实践场域,在对实践场域及其间建构关系的研究中获得经验材料,据此识别、分析伦理问题,从而确立了整体化转向的理论方法作为一种实践伦理的合法性。
    中华关公文化的价值内涵新探
    任俊华
    2023(3): 135-140. 
    摘要 ( )   PDF(1783KB) ( )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华关公文化的精神内涵被不断充实,忠义、恩义、勇义、仁义、信义的价值内涵被历代中国人尊崇敬仰。关公文化的“忠义”观诠释了爱国主义的人文精神,“恩义”观诠释了“仁”“义”的基本内涵,“勇义”观诠释了“智”“礼”“勇”的伦理意蕴,“信义”观诠释了“诚”“信”的价值之维。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沃土,用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