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专栏
    毛泽东的《〈伦理学原理〉批注》析
    曾长秋
    2013(6): 1-4. 
    摘要 ( )   PDF(740KB) ( )  
    《〈伦理学原理〉批注》是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听杨昌济授课时在教材空白处写的一些批语。发掘其内容,对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溯源有一定帮助。
    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阈下的青年毛泽东“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及其超越
    彭月英
    2013(6): 5-7. 
    摘要 ( )   PDF(527KB) ( )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有为青年。在价值观上,青年毛泽东将“自我实现”作为其人生奋斗的目标,并在奋斗过程中非常强调道德自律。然而,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并没有停留在“自我实现”的层面,在其价值和价值观的成长中,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开始显现出进一步向人性深处的“超越性需求”发展的迹象,即我们俗称的“大我”发展。
    论毛泽东的政治制度道德合理性思想
    王艳玲
    2013(6): 8-11. 
    摘要 ( )   PDF(607KB) ( )  
    政治制度的道德合理性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毛泽东认为政治制度应该具有道德合理性,并提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思想。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对旧政治制度的道德批判和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治制度的道德设计上。在他看来,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治制度之所以具有道德合理性,就在于它们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集体利益优先和平等这三方面的道德要求,正是这些道德要求确保了这一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特稿
    试评陈谷嘉先生伦理学术思想
    唐亚阳, 刘莉萍
    2013(6): 12-16. 
    摘要 ( )   PDF(790KB) ( )  
    陈谷嘉先生的伦理学术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创新点:一是从古代中国文明特殊路径的源头揭示中国文化特别是伦理学的特质;二是从宏观上对儒学伦理思想发展做整体性的把握;三是极大地开拓了伦理思想研究的领域,把儒学家伦理思想的挖掘和揭示,扩大到几乎被排除在伦理思想研究之外的玄学家以及民间千年流传的孝子故事所蕴涵的人伦道义;四是在研究方法论上独辟蹊径,在个案和思潮的结合、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从伦理学角度揭示中国哲学独特的理论系统和概念系统。陈谷嘉先生的伦理学术思想具有明显的侯外庐学派特征,非常关注社会和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伦理思想
    试论五四时期中国女性道德观念嬗变及其启示
    李桂梅, 陈俐
    2013(6): 17-22. 
    摘要 ( )   PDF(991KB) ( )  
    道德观念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女性道德观念也是如此。“五四”时期的女性道德观念嬗变涉及多个方面。女性参政、经济独立、社交自由、教育平等观念得到了传播。婚姻自由、夫妻平等、新的生育观和女子财产继承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随着妇女解放思想的传播,平等科学的贞操观开始受到大众的认可,娼妓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遏制。“五四”时期的女性道德观念嬗变的研究,为今天女性道德建设提供了启示:女性道德建设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它应该以培养女性自主意识为关键,以发展女性教育为根本途径。
    中华传统武德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陈晓兵, 李伟
    2013(6): 23-26. 
    摘要 ( )   PDF(827KB) ( )  
    以“仁”为核心、以“义战”与“人和”为主线辐射展开的中国传统武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家园的一朵奇葩,是塑造伟大民族品格和文明人格的阳刚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武德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化尚武精神、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代价值。
    陆贾治道伦理及其当代启示
    徐平华
    2013(6): 27-31. 
    摘要 ( )   PDF(886KB) ( )  
    :陆贾治道伦理包括“以仁为本”的治道伦理依据、“无为为用”的治道伦理实施途径、“得之于民”的治道伦理目标。其“亦有启文、景、萧、曹之治者”,同样亦有启今天和谐社会之构建。
    论土家族“哭嫁歌”的伦理意蕴及其现代价值
    肖丽萍
    2013(6): 32-34. 
    摘要 ( )   PDF(604KB) ( )  
    “哭嫁歌”是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婚俗仪式,包含了丰富的伦理内涵,尤以“孝亲”、“平等”等最为突出,同时也表达了土家族人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但是,随着土家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哭嫁歌”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其内涵的伦理意蕴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地把握。
    西方伦理思想
    范达娜·席瓦的资本主义父权制批判理论研究
    郑湘萍
    2013(6): 35-39. 
    摘要 ( )   PDF(849KB) ( )  
    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代表人物范达娜·席瓦认为,暴力和统治是父权制的结构要素,科学知识则是现代父权制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应实现从西方父权制式的发展到基于“生存必需”另类发展的转变。范达娜·席瓦的资本主义父权制批判理论对中国有着重要启示意义,不仅有利于全面审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深入探讨中国式父权现象,实现男女社会性别平等。
    断裂与还原——杜威对事实与价值难题的破解
    余泽娜
    2013(6): 40-45. 
    摘要 ( )   PDF(1003KB) ( )  
    事实与价值问题源起于休谟,深化于摩尔,但二者只是对事实与价值作了区分;在以艾耶尔为主要代表的情感主义的逻辑里,事实与价值产生了断裂;价值判断不仅不是事实判断,而且其功能仅仅是情感表达而已。针对情感主义的极端观点,杜威力图还原事实与价值的联系,提出价值即事实、价值判断是事实判断;认为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区别只是在于它对人类生活行为的指导功能。杜威对事实与价值难题的破解为当代事实与价值二分在理论上的崩溃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这种二分法在现实中的消解提供了启示。
    亚里士多德论功能、幸福与美德
    陶涛
    2013(6): 46-49. 
    摘要 ( )   PDF(727KB) ( )  
    亚里士多德通过“功能”概念,论证了“幸福”和“美德”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其著名的功能论证。他认为,幸福是一种人的活动,且是人特有功能的实现活动。“活动”与“功能”之间联系十分密切,这在希腊文中显而易见。在他看来,事物的自然本性决定事物目的,也决定事物的特有功能;同时,正是通过事物的功能,我们才能理解事物的本性或目的。对人而言,其特有功能是理性或言说(logos)。因而,卓越发挥功能之人就是好人或幸福之人,人的幸福也就是“卓越的理性之实现活动”。与理性相应,美德可以分为两种:品格卓越;理智卓越。可以说,功能论证是亚里士多德对“幸福”和“美德”最为核心的论证,该理论也是我们理解西方文明的基础与前提。
    从《圣经》看基督宗教的性爱伦理观
    林季杉
    2013(6): 50-54. 
    摘要 ( )   PDF(897KB) ( )  
    本文通过细致解读《圣经》新旧约文本,尝试寻找基督宗教性爱伦理观形成的圣经根据。《创世记》记载上帝从无中创造有,按着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从亚当身上取肋骨造夏娃的举动表明了基督宗教性爱伦理的根基是:男人与女人本为一体。而《雅歌》对男女性爱的真实描述也表明基督宗教性爱伦理观绝不是简单的禁欲主义。相反,婚姻之下的正当性爱是上帝祝福的一件圣事。本文也尝试追溯基督宗教独身主义的圣经根源与教会历史源头,认为:为天国的缘故、为爱众人的缘故的独身,是上帝赐给少数人的恩惠,不应成为一种普遍的制度。爱欲是人类天性中重要组成部分,正当的爱欲是上帝恩宠临在的体现;爱欲的身体感、个体性,上帝的圣洁灵性、统一性,二者之间的张力应该是人类的祝福而不是两难。
    灾害伦理
    灾害伦理学论纲
    张怀承
    2013(6): 55-59. 
    摘要 ( )   PDF(779KB) ( )  
    灾害伦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它研究灾害过程中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三者之间互动过程中的道德关系,研究人类在灾害应对中的道德问题,提出防灾、抗灾和救灾过程中的道德原则,形成灾害应对的道德调控和激励机制,提升和弘扬人类在灾害应对中迸发的道德精神,探讨在灾害这种非常态的场景中道德的冲突与调整。
    灾害救助的道德评价问题
    田野
    2013(6): 60-63. 
    摘要 ( )   PDF(671KB) ( )  
    道德评价是灾害救助活动的重要环节,灾害救助需要健全的道德规范和强有力的道德评价以及有效的道德调控。道德评价将道德思想的成果运用于人们救助灾害的道德实践中,指导人们进行灾害救助的道德实践,并在灾害救助中形成一种精神上的激励机制,扬善抑恶,弘扬在灾害救助中激发出来的道德风尚。
    晚清义赈:举措、动因及伦理价值
    冷兰兰
    2013(6): 64-68. 
    摘要 ( )   PDF(1059KB) ( )  
    晚清时期灾荒不断,由于政治腐败和西方经济文化的强烈冲击,以绅士富民和实业家为主的义赈活动开始兴起。与以往传统的民间救助相比,其赈灾措施更为丰富多样,其动因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更有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洗礼,打破了传统民间义赈的地缘限制、血缘限制,将民间义赈由个人善举发展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弥补了荒政的不足,给后来的义赈提供了宝贵经验。
    政府在灾害救助中的道德责任
    邓海平, 吕焰
    2013(6): 69-73. 
    摘要 ( )   PDF(973KB) ( )  
    对于灾害频发的现代社会而言,灾害救助是始终绕不过的话题。而政府是灾害救助的当然主体,过去我们过多地从政治、经济、社会甚至法律方面去解读、归纳政府应承担的责任,而甚少以至忽视其在这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本文拟从道德层面去分析、提炼政府在灾害救助中应该承担些什么责任,又该如何去承担责任。
    政治伦理
    伦理视角下的国际人道主义干涉初探
    谭吉华
    2013(6): 74-78. 
    摘要 ( )   PDF(844KB) ( )  
    冷战的结束,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人解读为自由民主的胜利。以人道主义干涉为特征的干涉主义现象的研究在西方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成为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旨在通过深化对人道主义干涉合法性理论的研究,结合这一干涉主义的具体现实表现,对这一问题的本质特征作出分析。并聚焦于人道主义干涉问题背后的伦理因素,对其产生动机、手段和后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着力于干涉问题的人权与主权问题的探究与阐释。
    “中国梦”的政治伦理意义
    肖思寒, 邓名瑛
    2013(6): 79-83. 
    摘要 ( )   PDF(839KB) ( )  
    中国梦是21世纪炎黄子孙共同追求的文明梦、富强梦、振兴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内涵。从政治伦理的角度看,体现了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伦理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国梦的实现对党和政府执政、行政的公信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要求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实行群众路线的执政与行政方略。
    政治认同与道德进步
    申巍
    2013(6): 84-88. 
    摘要 ( )   PDF(744KB) ( )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归属感及对特定政治共同体的意志和决策予以的肯定和遵循。在当代民主社会里,要更好地进行政治认同,除了健全政治体系之外,公民需要具备归属需要的满足、利益的实现、价值追求等进行政治认同的道德动因。政治认同推动了政治道德进步,这种道德进步主要表现在公民美德的养成和政治制度道德的提升两个方面。
    博士后论坛
    论全球气候正义中的差异原则
    陈俊
    2013(6): 89-93. 
    摘要 ( )   PDF(781KB) ( )  
    气候正义所关注的核心是:在碳排放空间有限且各方对“应得”多少有不同诉求的环境下,找出一组合理的道德原则,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决定每个人应得多少排放空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体现了“平等待人”的道德理想,这一原则要求在碳排放空间的分配上应该根据不同境况区别对待每个人,将个人的自然和社会禀赋这些在道德上任意的“因素”排除出对分配的考量,做到“钝于禀赋,敏于志向”。
    社会管理视阈下集体主义的变迁与个体利益的实现
    陈荣卓, 王姗姗
    2013(6): 94-98. 
    摘要 ( )   PDF(822KB) ( )  
    集体利益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优先于个人利益,有时要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当然这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取决于时代背景、社会制度的变迁等因素。实行社会管理创新以后,伴随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及其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和追求,人们对待集体主义的观念和行为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应该说,这种社会管理从“政府本位”走向“公民本位”的过程,同时也是集体主义大众认识的一个转变过程,即从集体利益逐渐向个人利益倾向的发生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讲,公民社会所凸显的“公民本位”的自主性社会,不仅是孕育利益主体不可或缺的土壤,也是个体利益实现的重要现实路径。为此,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需要变迁,公意需要尊重,构建一个国家、社会、市场三者相互制衡的公民社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共产主义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相关论述的比较
    熊进
    2013(6): 99-103. 
    摘要 ( )   PDF(860KB) ( )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可以说是西方乌托邦传统发展到巅峰阶段的产物,作为现实对立面的存在,通过对现实进行批判,进而成为改造现实、推动现实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表达和论证,他本人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本著作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处于“断裂”前后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否有本质差异?能否进行统一理解?若着眼“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这一崇高目的和归宿来加以理解,用之筹划未来社会的蓝图并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真正践行,就可以得出根本不存在所谓断裂,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极具启发意义。
    探索与争鸣
    腐败容忍度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基于比较的视角
    郭夏娟
    2013(6): 104-112. 
    摘要 ( )   PDF(2912KB) ( )  
    当前我国大陆公众的腐败容忍度究竟如何,通过对高校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公职人员为主)的问卷调查发现:一,在校学生与在职人员的腐败容忍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二,人们对政府腐败更不能容忍,其具体的容忍值可划分为三个等级:较低容忍腐败(y<3)主要是危害公众安全和官员私生活混乱的腐败;中度容忍腐败(3<y<4)是巧立名目收取贿赂和以权谋私的腐败;而较高容忍腐败(y>4)主要是集体性腐败和被动型腐败。三,低腐败容忍度并未带来高反腐积极性,人们对腐败的关注度较高,但总体参与度较低,且反腐意愿不受教育程度影响。四,收入水平和利益相关度直接影响人们的腐败容忍度,个人收入越高,腐败容忍度越高;而利益相关度与腐败容忍度呈正相关。
    范式与效度: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化建构的价值预置
    李培超, 钟锡进
    2013(6): 113-119. 
    摘要 ( )   PDF(1157KB) ( )  
    作为从价值维度来思考和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伦理学,常常被共通性话语或普遍性价值准则来标示,环境伦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然而,缺乏一种基于本土化建构视角的环境伦理学往往难免与现实生活世界产生隔膜或疏离,一方面表现为理论范式的缺乏,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实践效度的弱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中国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实现应当以范式确立和强化效度为价值圭臬。
    中华武术武德的源起及基本精神
    龚正伟, 石华毕
    2013(6): 120-124. 
    摘要 ( )   PDF(978KB) ( )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和考据法等方法以武德为线索,对中华武德的来龙去脉及军旅武德和武术武德的关系进行了梳理,突破了以往只从单个领域考察武德的研究范式,系统分析了传统军事武德与武术武德的关联,从而深入探析武术伦理的源起和历史演进。文章还深入阐释了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与中华武德形成与演化的深刻关联以及中华武德所蕴含的基本精神。
    当前竞技体育伦理精神的缺失及重塑
    黄浩
    2013(6): 125-129. 
    摘要 ( )   PDF(920KB) ( )  
    重塑竞技体育伦理精神必须建立合理的竞技体育伦理道德体系,加强职业伦理培训,加强竞技体育伦理道德教育,健全激励机制,提高运动员自身修养和倡导公平竞争、平等和谐的竞技体育氛围。
    朝向卓越的大学教学伦理理念论
    黄元国
    2013(6): 130-132. 
    摘要 ( )   PDF(556KB) ( )  
    大学承载着知识、智慧与德性弘扬的独特使命。朝向卓越是大学必须而且应该有的教学伦理理念。朝向卓越的教学伦理要求具有面向学生生命及其健康成长的教学理念,要求树立立足学生自我生命的生长进而关爱生命、发展生命、充实和完善生命的伦理价值观念,要求大学特别是大学教师在不断追求崇高的境界中引领学生走向卓越的心智生活,引导学生体认创造性存在的内在价值,在理解生命、领悟生命的同时促进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的合一。
    会议综述
    《伦理学研究》创刊十周年暨第七次全国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隋文
    2013(6): 133-134. 
    摘要 ( )   PDF(356KB) ( )  
    书评
    美丽中国的握瑜怀瑾之作——《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读后
    吴月, 王泽应
    2013(6): 135-137. 
    摘要 ( )   PDF(514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