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玛丽·莫兰.身份和身份政治:文化唯物主义的历史[J].宁艺阳,陈后亮,译.国外理论动态,2019(1). [2]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 APPIAH K A.The Ethics of Identity[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 [4] TAYLOR C.Sources of the Self: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 KORSGAARD C M.The Sources of Normativity[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6] 窦立春. 身份的伦理认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7] 安乐哲. 儒家角色伦理学[M].孟巍隆,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 [8]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1卷[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9] 应用伦理学辞典[M]应用伦理学辞典[M].朱贻庭,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10] 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1] 论语译注[M]论语译注[M].金良年,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12] 向玉乔. 后现代西方伦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3] 徐大建,单许昌.伦理转型:从身份伦理到契约伦理[J].哲学研究,2013(4). [14] 梅因. 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5] 张永和.血缘身份与契约身份:梅因“从身份到契约”的现代思考[J].思想战线,2005(1). [16] 丁晓东.身份、道德与自由契约:儒家学说的制度性解读[J].法学家,2014(3). [17] 郭洪纪.儒家的身份伦理与中国社会的准身份化[J].学术月刊,1997(7). [18]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9] 阿尔都塞. 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0] 黄裕生.穿越时间: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1] WHEELIS A.The Quest for Identity[M].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Inc.,1958. [22] 康德. 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3] 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4] 王泽应. 伦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