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海云,文青.关于生态伦理学若干问题的述评[J].社会科学动态,1997,(11):19-21. [2] 王续琨.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趋势[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5):9-12. [3] 詹献斌.对环境伦理学的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24-31. [4] 林德宏.对生态伦理学的几点质疑[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创刊号:64-70. [5] 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本体论困境及其症结[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6):15-18. [6] 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 [8] 李培超.环境伦理学的合法性辩护[J].道德与文明,2001,(3):25-28. [9] 李培超.自然与人文的和解——关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性质[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4):1-5. [10] 肖德武.环境伦理学何以可能[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11-14. [11] 吴文新.试论生态伦理学的人性基础[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11-14. [12] 万俊人.生态伦理学三题[J].求索,2003,(4):149-154. [13] 周兰珍.合法性困境与价值观创新——生态伦理学现实之思[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16-18. [14] 张云飞.生态伦理学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40:47-51. [15] 付华.生态伦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6] 刘湘溶.浅论生态伦理学的学科性质[J].道德与文明,2003,(5):52-53. [17] 陈翠芳.从德性理解环境伦理学[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0:92-97. [18] 韩立新.环境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吗?[J].河北学刊,2005,(1). [19] 王云霞,李建珊.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应用伦理学吗[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0] 杨通进.环境伦理学的两种探究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8,(1):11-15. [21] 傅德田.探究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性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16-121. [22] 李培超.关于生态伦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1998,(1):26-29. [23]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 [24] 余谋昌.环境伦理学的学科性质[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3):43. [25] 余谋昌.环境伦理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6,(1):50-52. [26] 叶平.人与自然:生态伦理学的基础和取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1):50-57. [27] 刘限,王春年.环境伦理学——一门新兴交叉性学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