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休谟.人性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曹刚.伦理学、应用伦理学和法伦理学[J].学习与探索,2007,(3):12. [3]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 卓泽渊.法的价值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 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 倪愫襄.善恶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7] 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9] [日]美浓部达吉.公法与私法[M].黄冯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0] 江平,米键.罗马法基础[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11] [古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M].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5] 李晓辉.公域与私域的划分及其内涵[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24. [16] 廖加林.我国社会公德的现代建构[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5):54. [17] 赵万一.从民法与宪法关系的视角谈我国民法典制订的基本理念和制度架构[J].中国法学,2006,(1):120. [18] 章海山,张建如.伦理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9] [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M].李静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0] [英]丹尼斯·罗伊德.法律的理念[M].张茂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1] 胡光志.通向人性的复兴与和谐之路——民法与经济法本质的另一种解度[J].现代法学,2007,(2):9-12. [22] 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3] 刘楠.论公私法二元结构与中国市场经济[A].梁彗星.民商法论丛:第四卷[C]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4] [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A].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第5卷 [C].吉林:长春出版社,1997. [25] 韩轶.从禁忌到法律——法起源的社会学考察[J].唯实,2006,(6):51. [26] 蔡守秋,杜万平.论环境法对古代自然法学尊重自然精神的复兴——以“自然”含义的演变为视角[J].当代法学,2005,(2):43. [27] 何勤华,李秀清.外国法制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2. [28] 王明锁.知识产权法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29] 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A].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0]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1] 胡平仁.法理学基础问题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32] 董保华.社会法原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3] 曹明德.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J].现代法学,2002,(2):114. [34] [奥]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C].林尘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