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温德尔·瓦拉赫,科林·艾伦.道德机器:如何让机器人明辨是非[M].王小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 于雪.智能机器的道德设计进路及其责任归因[J].伦理学研究,2022(4). [3] 马文·明斯基.情感机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4] 塞尔. 心、脑和科学[M].杨音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5] MOOR J H. The Nature,Importance,and Difficulty of Machine Ethics[J].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2006,21(4). [6] 尤瑞恩·范登·霍文,约翰·维克特. 信息技术与道德哲学[M].赵迎欢,宋吉鑫,张勤,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7] 李砚祖. 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 朱红文.“设计哲学”的可能性和意义[J].哲学研究,2001(10). [9] 让-弗·利奥塔.后现代主义[M].赵一凡,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0] 詹艾斌.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主体性重建倾向[J].南京社会科学,2007(8). [11] 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万俊人,朱国钧,吴海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2] 董建明,傅利民,饶培伦.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M].6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13] 顾红亮.责任与他者:列维纳斯的责任观[J].社会科学研究,2006(1). [14] 孙向晨.面向他者:列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5] 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16] 唐·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7] 亚历山大·柯瓦雷.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M].邬波涛,张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