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樊浩.人伦传统与伦理实体的建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3). [2] 孙向晨.论家:个体与亲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 苏珊·穆勒·奥金.正义、社会性别与家庭[M].王新宇,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 [4] 张再林.父子伦理,还是夫妇伦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元伦理”之争[J].中州学刊,2011(1). [5] A.R.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潘蛟,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6] 王跃生.家和家人的范围、层级和功能分析[J].开放时代,2020(2). [7] 樊浩.人文力与实践理性[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8] D.W.格雷厄姆.赫拉克利特: 流变、秩序与知识[J].常旭旻,译.世界哲学,2010(2). [9] 任丑. 伦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10] 刘湘溶,易学尧.论儒家道德理论的建构逻辑及其当代启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11] 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1). [12] 王春梅,李世平.实然、应然、本然[J].人文杂志,2007(3). [13] 樊浩.人伦坐标与伦理秩序[J].学术研究,1998(1). [14] 樊浩. 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5] 徐勇.祖赋人权:源于血缘理性的本体建构原则[J].中国社会科学,2018(1). [16] 钱杭.“族”与“前宗族时代”:兼论“宗族”概念的二元结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7] 樊浩.道德之“民”的诞生[J].道德与文明,2014(2). [18]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9] 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J].文史哲,2019(4). [20]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1] 宋健,李建民,郑真真,等.中国家庭的“转变”与“不变”[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