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A.麦克尼利等.保护世界的生物多样性[M].薛达元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2] 唐凯麟.试论道德价值的生成——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J].伦理学研究,2004,(5). [3] 梁晓华.法国民法向虐待动物行为亮剑[R].光明日报,2014-07-02. [4] 徐保风.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道德合理性[J].伦理学研究,2012,(3). [5] [英]彼得·辛格.动物解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6] 王建民,王如松.中国生态资产概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 傅晓华,易果平.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思想探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8] [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M].林官明,杨爱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 Varela F J,Thompson E,Rosch E.The embodied mind: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 1991. [10] 雷毅,李小重.深层生态学的自然保护观[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11]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2] [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3] [法]阿尔贝特·施韦泽.对生命的敬畏[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4] 盛夏. 从“非人类中心主义”到“无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批判与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5] 傅晓华.探索自然界的价值[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5). [16] 张璐雄.对生产力定义的质疑与探讨[J].哲学动态,1980,(9). [17] 秦立春.摈弃控制自然:从代际剥削到代际公平[J].伦理学研究,2014,(3). [18] 曲格平.从斯德哥尔摩到约翰内斯垦的发展道路[N].中国环境报,2002-11-15. [19] Bryan G.Norto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weak anthropocentrism[J].Environmental Ethics,1984,(2):136 [20] 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 An Essay on the Problem of Need and Commodities,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90 [21] 王样荣. 生态与环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2] 廖小平,成海鹰.论代际公平[J].伦理学研究,2004,(7). [23]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编著,王曦主编/译.环境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杜,2002. [24] 曾建平,顾萍.环境公正: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J].伦理学研究,2007,(2). [25] 吕忠梅.环境权的民法保护理论构造——对两大法系环境权理论的比较[J].私法,20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