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永杰、程远忠.第四代人[M].东方出版社,1988.最近,又有人提出了“第五代人”,即1976-1985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基本上是与改革开放同生同长的一代。见:中国青年研究,2002(3). [2]廖小平.论作为现代性问题的代际伦理[J].广州:广东社会科学,2003(1). [3]S.N.Eisenstadt,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Age Groups and Sosial Structure,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Collier-Macmillam,1956. [4]陈映芳.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5]对建国后“代”的这种划分,有人提出了强烈的批评。(邵道生.中国社会的困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6]沈汝发.我国“代际关系”研究述评[J].上海:当代青年研究,2002(1).这里的有关论述主要参考了该文,特此致谢。 [7]代际关系首先作为一种由年龄层决定的关系,越是在传统的社会,越是被其它社会关系所掩盖;越是进入现代社会,因社会文化因素对它的影响,则越从其它社会关系中凸现出来。 [8]对“青少年一代”的特别关注和研究,尤其不能孤立地进行(孤立地研究青少年问题恰恰是当今研究青少年问题的通弊),而必须把它放在与“成年一代”的关系中进行。因为不论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是“青少年问题”,都与“成人一代”或“成人社会”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后者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而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也正是我们强调要加强“代际”研究而不仅仅是对“某一代”研究的理由之一。 [9]如有人就说:“代际关系,简言之就是共存于一定社会中相邻几代人的关系。”(张永杰等.第四代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8,第20页。)迄今为止,对代际关系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在场各代与其前后各代之间的关系。 [10]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廖小平.生态伦理、代际伦理与可持续发展——兼论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J].天津:道德与文明,20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