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伦理学研究 ›› 2020(1): 106-113.

• 探索与争鸣 • 上一篇    下一篇

意义的空虚感——查尔斯·泰勒论“现代性隐忧”及其效应

张瑞臣   

  • 出版日期:2020-01-10 发布日期:2021-12-07
  • 作者简介:张瑞臣,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 基金资助:
    云南大学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规划项目(2019sy002); 上海市委党校委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哲学基础研究”(2019121802)
  • Online:2020-01-10 Published:2021-12-07

摘要: 在现代性的形成过程中,自我认同的转型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在查尔斯·泰勒的语境中,自我认同的转型指的是从“可渗透的自我”到“缓冲自我”的转型。但是,伴随着缓冲自我的逐渐确立,自我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现代性的隐忧。现代性的隐忧包括三种形式:意义的脆弱感、庄严感的消退、日常生活的空虚与平淡,这三种形式所共同指向的是意义的空虚。随着现代性的确立,超越性逐渐式微,人们无法像以前那样从超越性那里汲取意义。于是,现代性隐忧逐渐显现,并引发了诸多的效应,激进的人文主义、浪漫主义和尼采主义是其中的代表。它们都沿着内在性的路线试图克服现代性所带来的虚无主义危机。但是,在当下社会中,意义的空虚感似乎仍旧广泛存在。现代性的隐忧真的可以被克服吗?这是我们亟需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 现代性, 自我, 隐忧, 内在性, 对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