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默尔·戈德曼.中国妇女对于解放的新观点[J].杨德译.李小江、主虹、董秀玉主编.性别与中国[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2]郑也夫.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J].社会学研究,1994,(2). [3]王贤才.男女平等与回归家政[J].民主与科学,2001(2). [4]张晓梅.三八女性提案:鼓励部分女性回归家庭史中国幸福的基础保障[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768d4101017xsd.html,2011.3. [5]宋少鹏.“回家”还是“被回家”?——市场化过程中“妇女回家”讨论与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转型[J].妇女研究论丛,2011(7). [6]欧阳和霞.回顾中国现代历史上“妇女回家”的四次争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3). [7]林语堂.婚嫁与女子职业[J].林语堂文集(9)[C].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8]Meyrick Booth. Woman and society[M]. Londun: Unwin Brothers Ltd. &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29. [9]潘光旦.妇女解放新论——介绍英人蒲士氏的学说[A].人文史观[C].潘光旦文集(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0] 俞平伯.读《妇女解放新论》书后[A].俞平伯散文杂论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1] [英]蒲士.妇女解放新论[M].刘英士译.上海:新月书店,1931. [12] 无署名.再提“妇运”前途——答《女声》半月刊编者[J].华年,(2.3),1933.1. [13]潘光旦.妇女问题总检讨[N].北平晨报,1934.12.1“妇女青年”版. [14]马子华.蒲士妇女解放论批判[J].女子月刊,(4.9),1936.9. [15]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16] Gulliver, Katrina. Modern women in China and Japan: Gender, feminism and global modernity between the wars. London: I.B.Tauris, 2012. [17]夏蓉.20世纪30年代中期关于“妇女回家”与“贤妻良母”的论争[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 [18]陈衡哲.新生活与妇女解放[M].南京:正中书局,1934. [19] 陈衡哲.复古与独裁势力下妇女的立场[J].衡哲散文集[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0] 陈衡哲.妇女与职业[A].衡哲散文集[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21] 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M].上海:新月书店,1928. [22] 潘光旦.人文生物学论丛[M].上海:新月书店,1928. [23] 潘光旦.民族元气篇[A].潘光旦文集(2)[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4] 吕文浩.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潘光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5] 潘乃谷.潘光旦释“位育”[A].潘乃穆等编.中和位育——潘光旦百年诞辰纪念[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6] 吕文浩.一论潘光旦的学术思想与教育见解——以个人人格为中心之分析[A].潘乃穆等编.中和位育——潘光旦百年诞辰纪念[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7] 潘光旦.《性的道德》译序[A].潘光旦文集(12)[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8] 张凤新.怀念潘师光旦先生——回忆“家庭问题”概况[J].潘乃穆等编.中和位育——潘光旦百年诞辰纪念[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9]费孝通.想起潘光旦老师的位育论[A].陈理等主编.潘光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30] 高山杉.中西现代哲学史上的潘光旦[N].东方早报,2009.8.30. [31] 潘光旦.新母教[A].优生与抗战[C].潘光旦文集(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2] 潘光旦.妇女与儿童[A].优生与抗战[C].潘光旦文集(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3] 潘光旦.论品格教育[A].自由之路[C].潘光旦文集(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4] 郑也夫.回归家庭 学习生活——在中华女子学院的演讲[J].博览群书,2005,(3). [35] 吕美颐.评中国近代关于贤妻良母的论争[J].天津社会科学,1995,(5). [36] 潘光旦.《性心理学》译序[A].潘光旦文集(12)[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