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泽华、张荣明.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3]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第四版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 [日]佐佐木毅、[韩]金泰昌.公与私的思想史[M].刘文柱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唐凯麟.伦理大思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6] [法]库朗热.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M].谭立铸等译.广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张子箐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8] 刘晓欣.公私之辩:对公私利益关系的政治哲学探讨[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9] [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下卷.邓正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0] [英]休谟.人性论[M]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2] [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M]上卷.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哲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 [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 [英]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6]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7]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8]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下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9]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1] 汪洁.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2]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上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23] 张千帆.“公共利益”的构成[J].比较法研究.2005(5):7. [24] [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5] 王泽应.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探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 [26] 胡玉鸿.法学方法论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27]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上册.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28] 贺来.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9] 高兆明.制度公正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0] 齐学红.社会治理模式变迁与道德教育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