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伦理学研究 ›› 2016(4): 33-40.

• 伦理学基础理论 • 上一篇    下一篇

斯洛特是如何从“是”推出“应当”的

陈真   

  • 出版日期:2016-07-10 发布日期:2021-12-24
  • 作者简介:陈 真,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哲学系教授。
  •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12&ZD122);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 Online:2016-07-10 Published:2021-12-24

摘要: 斯洛特认为我们可以从人们正常条件下对某种行为移情反应的事实(亦即赞同或不赞同某一行为的心理习性或人性倾向的事实),就可以有效地推导出关于该行为道德属性的道德判断。换言之,我们可以从“是”推导出“应当”。然而,由于他的论证预设了接受他推理有效性的人们必须具有移情心和移情体验,这就使得他从前提到结论的“推论”依旧建立在听者的心理特征而非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上。从“是”到“应当”的过渡至少在很多情况下实际上是建立在某种先天认知的基础上,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如同几何学中的公理一样必然和普遍。

关键词: 斯洛特, 是与应当的问题, 理想观察者的理论, 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