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静蓉.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 郑雨琦.数字智能时代文化记忆的主体变迁与创作革新研究[J].美术大观,2023(2). [3] FELDMAN S P.Moral Memory:Why and How Moral Companies Manage Tradi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7,72. [4] MILLER R B.The Moral and Political Burdens of Memory[J].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2009,37(3). [5] 向玉乔.论道德记忆[J].道德与文明,2020(5). [6] 李晓蓓. 道德记忆、仪式庆典与民族文化认同:以裕固族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9. [7] 尤宇轩. 下岗的“道德记忆”建构:一项基于河北Y厂的质性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20. [8] 徐贲.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9] 樊浩.道德哲学体系中的个体、集体与实体[J].道德与文明,2006(3). [10] 樊浩.“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J].学习与探索,2011(1). [11] 张卫. 当代技术伦理中的“道德物化”思想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12] 徐俊六.族群记忆、社会变迁与家国同构:宗祠、族谱与祖茔的人类学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8(2). [13] 孔广森. 大戴礼记补注•武王践阼[M].王丰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 [14] 柏拉图. 斐德若[M].溥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 [15] 于溯.行走的书簏:中古时期的文献记忆与文献传播[J].文史哲,2020(1). [16] 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7] 马镛. 中国家庭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8] 耶律楚材. 湛然居士文集[M].谢方,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19] 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0] 吴天岳. 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1] 李金鑫. 道德能力的道德哲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2] 黄晓燕.地方性叙事与记忆共同体的构建:以《马桥词典》与《押沙龙,押沙龙!》为例[J].中国文学研究,2022(2). [23] 樊浩.“伦理”话语体系及其中国密码[J].道德与文明,2021(1). [24] 刘超.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家庭策略与发展型家庭秩序:基于“一家三制”的讨论[J].宁夏社会科学,2022(1). [25] 高乐田.传统、现代、后现代: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的三重视野[J].哲学研究,2005(8). [26] 杜薇.家庭教育的价值回归与困境化解:朝向个体成人的教育[J].教育研究,2024(8). [27] 樊浩.“伦”的传统及其“终结”与“后伦理时代”: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对话与互释[J].哲学研究,200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