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先谦. 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 康德. 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蒙培元. 中国审美意识的探讨[M].北京:宝文堂书店,1989. [4] 宋希仁. 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说文解字[M].汤可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23. [6]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 陈来. 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8] 乔治·维加埃罗.身体的历史[M].张竝,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9] 楼宇烈. 周易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0] 淮南子[M].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23. [11] 杨大春. 梅洛庞蒂[M].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 [12]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3] 韦政通. 中国思想传统的创造转化:韦政通自选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4] 礼记[M].胡平生,张萌,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 [15] 杨儒宾.悲欣交集与欣慨交心:弘一与陶渊明[J].新经学,2023(1). [16] 王夫之. 尚书引义[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2. [17] 张载. 张子全书[M].林乐昌,编校.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 [18] 陈来. 朱子哲学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19] 彭国翔.身心修炼:儒家传统的功夫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2. [20]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21. [21] 陈立胜. 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M].台北: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东亚儒学研究中心,2021. [22] 冯昊青,贺凯杰.儒家传统“即身德育”思想及其教化路径[J].齐鲁学刊,20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