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N].光明日报,2018-11-01(1). [2] 吴楠,何凯杰.直面智能时代德育面临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4-08(1). [3] 娄延强.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与正解[J].道德与文明,2022(1). [4] 何怀宏.人物、人际与人机关系:从伦理角度看人工智能[J].探索与争鸣,2018(7). [5] 应奇,刘训练.公民共和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6] 赵磊磊,张黎,王靖.智能时代教育数据伦理风险:典型表征与治理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2(3). [7] 顾爱华,孙莹.赋能智慧治理:数字公民的身份建构与价值实现[J].理论与改革,2021(4). [8] 雷玄.网络安全感的11个发现和6大结论[J].中国质量万里行,2022(1). [9] 胡灵芝. 人工智能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以全国首例利用AI实施的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为视角[J].上海公安学院学报,2019,29(4). [10] 王嘉毅,鲁子箫.规避伦理风险:智能时代教育回归原点的中国智慧[J].教育研究,2020,41(2). [11] 汪怀君,汝绪华.人工智能算法歧视及其治理[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0,37(2). [12] 孙伟平,伏志强.智能时代教育公正问题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4). [13] 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M].吴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4] 理查德·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15] 舍勒. 价值的颠覆[M].罗悌伦,林克,曹卫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6] 郑云翔,钟金萍,黄柳慧,等.数字公民素养的理论基础与培养体系[J].中国电化教育,2020(5). [17] 钱松岭.数字公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访美国“数字公民教父”Mike Ribble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19(9). [18]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EB/OL].(2022-03-20)[2022-04-10].www.gov.cn/zhengce/2022-03/20/content_5680105.htm. [19] 田凤. 后真相时代的教育舆情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3). [20] 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1] 尼克拉斯·卢曼.信任[M].瞿铁鹏,李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2]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3] 西美尔. 货币哲学[M].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4] 郭慧云,丛杭青,朱葆伟.信任论纲[J].哲学研究,2012(6). [25] 张康之.“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比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