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田澍. 正德十六年——“大礼议”与嘉隆万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尤淑君. 名分礼秩与皇权重塑:大礼议与嘉靖政治文化[M].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6. [3] 胡吉勋. “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 张立文.论“大礼议”与朱熹王阳明思想的冲突[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1999(2). [5] 刘文. 正名与用名——明代大礼议再思考[M]//哲学评论(第27辑).长沙:岳麓书社,2021. [6] 杨一清,熊浃,等.明伦大典[M].内府刻本,嘉靖七年. [7] 刘广明. 宗法中国——中国宗法社会形态的定型、完型和发展动力[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 李文治.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政权作用——论封建所有制是宗法宗族制发展变化的最终根源[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1). [9] 瞿同祖. 中国封建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0] 张居正,等.明世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968. [11] 肖群忠.孝与中国国民性[J].哲学研究,2000(7). [12] 张践.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J].中国哲学史,2000(3). [13]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礼记正义[M].郑玄,注.孔颖达,疏.龚抗云,整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 李祖陶. 宋明两大疑案论[G]//皇朝经世文续编.武进盛氏思补楼刊版,光绪二十三年. [15] 鞠实儿.广义论证的理论与方法[J].逻辑学研究,2020(1). [16] 张廷玉. 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7]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仪礼注疏[M].郑玄,注.贾公彦,疏.彭林,整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8]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春秋公羊传注疏[M].公羊寿,传.何休,解诂.徐彦,疏.浦卫忠,整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9] 张辉.天下之重还是人情之安?——从“大礼仪”之争看礼的困境[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 [20] 吴智和.明代祖制释义与功能试论[J].史学集刊,1991(3). [21] 朱元璋.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皇明祖训[M].济南:齐鲁书社,1996. [22] 赵轶峰.明代的遗诏[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3] 申时行,等.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4] 谷应泰. 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5] 朱贻庭.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辨[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7. [26] 李建华. 道德情感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种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