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转引自李龙、徐亚文.论法制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协调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1998(5). [3]常健.论权利的合理性基础[J].南开学报,1998(5). [4]汪前元.党风政风与市场经济运行秩序[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1). [5]转引自杰尼索夫.政治与道德[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1). [6]William Foster. Paradigms and Promises: New Approaches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1968.12. [7]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商务印书馆,1979. [8]威利斯·哈曼.未来启示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9]正当性,在非严格的意义上,亦可称为应当性、合理性和合法性。政治的正当性问题,首先为早期资产阶级学者运用的一个概念,初始的意义是针对封建专制国家的正当性、合法性提出质疑,具有反封建的历史进步意义。英文为"Legitimacy"。有学者指出,在政治学领域中,“Legitimacy”一词,译为“正当性”似乎较“合法性”更为合理。因为“正当”二字不易引起歧义。在西文中,legitimacy的含义是“拥有为普遍的行为标准(大多数人或传统、法律)所承认的正当理由的状态”,这种标准有可能是法律,也可以是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准则,乃至可以是贵族家庭的继承人顺序(这是Legitimacy较古老的意义之一)。这种普遍的行为标准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不同的时空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具体内容,而共性就是为当时、当地人们所普遍接受。“正当”二字更能表达行为标准的这种特性,而“合法”二字则易使这种标准限定在法的范围之内(参阅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J].战略与管理,2000(4))。马克斯·韦伯在考察西欧资本主义文明兴起时,提出了“工具合理性行动”和“价值合理性行动”两类概念。所谓“工具合理性行动”,是对处于周围和他人环境中的客体行为的期待所决定的行动,这种期待被当作达到行动者本人所追求的和经过计算的目的的“条件”或“手段”;所谓“价值合理性行动”,是出于某些伦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政治的或其他行动方式的考虑,与成功希望无关,纯由对特定价值的意识信仰决定的行动者(参阅M·韦伯.社会与经济[M].商务印书馆,1997,第56页)。为行文的方便,本文在同一语义上使用正当性、应当性、合理性和合法性概念。 [10]转引自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1]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12]参阅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3]肯尼斯·米诺格.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15]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M].华夏出版社,2001. [1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65. [17]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18]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 [19]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和政治制度(上)[M].档案出版社,1988. [20]转引自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M].华夏出版杜,1987. [2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2]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3]托马斯·潘恩.潘思选集[M].商务印书馆,1981. [24]加里·沃塞曼.美国政治基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5]卢梭.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1980. [26]斯蒂芬·L.埃尔金等编.新宪政论[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8]休谟.人性论[M].商务印书馆,1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