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 王兴洲.伦理学基本问题初探[J].社会科学战线,1982,(2). [3] 魏英敏.伦理学基本问题之我见[J].伦理学与精神文明,1984,(4). [4] 唐凯麟,王泽应.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 应杭.伦理学基本问题新论[J].浙江大学学报,1992,(3). [6] 童世锋.论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4). [7] 肖雪慧.“道德的本质在于约束性”驳论[J].哲学研究,1987,( 8). [8] 夏伟东.略论道德的本质[J].哲学研究,1987,(8). [9] 罗国杰.关于伦理道德的几个理论问题[N].人民日报,1990-10-19. [10]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J].人民日报,1984- 1-27. [11] 柯木火.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J].广东社会科学,1989,(1). [12] 罗国杰.共产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N].光明日报,1984-3-12. [13] 魏英敏.论两种对立的人道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1984,(2). [14] 肖雪慧.对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85,(5).江建强.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J].河北学刊,1987,(1). [15] 邓名瑛.新时期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逻辑发展[J].湖湘论坛,2002,(3). [16] 夏卫东.关于集体主义道德理论的若干问题[J].中州学刊,1995,(3).万俊人.伦理学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焦国成.集体主义道德与市场经济能否兼容[J].新视野,1993,(5). [17] 罗国杰.坚持集体主义还是“提倡个人主义”?[J].求是杂志,1996,(14). [18] 唐凯麟.集体主义和社会公正论纲[J].道德与文明,2004,(4).杨通进.功利、正义与集体主义[J].现代哲学,1997(3).晨虹.集体主义与社会公正[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8,(3). [19] 龙静云.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弘扬集体主义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2001,(3). [20] 宋惠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深化[J].理论前沿,1998,(1).熊光清.试论我国新集体主义的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05,(3 ). [21] 李德顺.“滑坡”与“爬坡”:道德转型期的观念与现实[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廖申白:《市场经济与伦理讨论中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龚群.90年代“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1998,(4).陈瑛.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及其方向[J].高效理论战线,1999,(10). [22] 廖申白.西方正义观念:嬗变中的综合[J].哲学研究,2002,(11).何怀宏.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历史与理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余涌.道德权利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万俊人.比照与透析:中西伦理学的现代视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3] 方军.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1997,(3).梁禹祥.制度伦理与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0,(3).龚天平.论制度伦理的内涵及其意义[J].宁夏大学学报,1999,(3).覃志红.制度伦理研究综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2). [24] 王玉恒.关于普遍伦理问题研讨综述[J].现代哲学,2001,(3). [25] 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何怀宏.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J].读书,1997,(4).李德顺.普遍价值及其客观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1998,(6 ).赵景来.关于“普遍伦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2000,(3).王玉恒.关于普遍伦理问题研讨综述[J].现代哲学,2001,(3). [26] 赵汀阳.我们和你们[J].哲学研究,2000年第2期;赵敦华.也谈“全球伦理”, 兼论宗教比较的方法论[J].哲学研究,1997,(12).赵敦华.关于普遍伦理的可能性条件的元伦理学的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2000,(4). [27] 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7). [28] 刘湘溶,李培超.论自然权利[J].求索,1997,(4).杨通进.人类中心论与环境伦理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6).卢风.论自然的主体性与自然的价值[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1,(4).余谋昌.自然内在价值的哲学论证[J].伦理学研究,2004,(4).佘正荣.人类何以对自然负有道德义务[J].江汉论坛,2007,(10). [29] 刘福森.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J].中国社会科学,1997,(3).傅华.论生态伦理的本质[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韩东屏.质疑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论[J].道德与文明,2003,(3).韩立新.论人对自然义务的伦理根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3). [30] 卢风.论环境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挑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4).杨通进.争论中的环境伦理学:问题与焦点[J].哲学动态,2005,(1). [31] 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2] 邱仁宗.克隆技术及其伦理学涵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6).韩东屏.反思关于克隆人问题的讨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1,(4).甘绍平.克隆人: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J].中国社会科学,2003,(4).翟振明,刘慧.论克隆人的尊严问题[J].哲学研究,2007,(11). [33] 叶侨健.“克隆人”在伦理道德上真的不可以接受吗[J].开放时代,1997,(5).姚大志.人类有权利克隆自己吗[J].哲学研究,2003,(1).雷瑞鹏.关于克隆技术的伦理思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3).高兆明.克隆人人格与权利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