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伦理学研究 ›› 2020(3): 7-12.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准扶贫”的伦理基础及其限度

刘松青   

  • 出版日期:2020-05-10 发布日期:2021-12-07
  • 作者简介:刘松青,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规范性的本质与结构研究”(15BZX076)
  • Online:2020-05-10 Published:2021-12-07

摘要: 贫穷一般意味着物质财富占有量的匮乏,但财富的匮乏有时又被看作是一种恶,一种需要消除的症状;因而,在现实的语境中,不遗余力地消除贫穷就成了一种公认的善。然而,贫穷也许会招致“恶”的发生,但贫穷本身并不意味着恶,如果剥离贫穷的多元赋值,从一种价值中立的立场来看待个体的贫穷,尤其是那些基于某种生活理念弃绝物质享受的个体,那么,贫穷就不一定是恶,也并不意味着可行能力的剥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精准扶贫”的伦理基础不是基于“贫穷是恶”的道德判断或“贫穷可能导致恶”的伦理叙事,而应该是某种“社会正义”。我们需要意识到,“贫穷”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精准扶贫”应有其限度;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相对于消除贫穷,守护财富匮乏者的自由和尊严是一种更基本的正义。

关键词: 孔颜之乐, 精准扶贫, 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