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伦理学研究 ›› 2021(4): 67-72.

• 中国伦理思想 • 上一篇    下一篇

“无善无恶心之体”:本体虚无与价值生成

龚晓康   

  • 出版日期:2021-07-10 发布日期:2021-12-06
  • 作者简介:龚晓康,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 Online:2021-07-10 Published:2021-12-06

摘要: 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一说在中晚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批评者谓该说否定了善恶的分际,有取消道德工夫的危险。的确,王阳明承认心之本体具有虚无的性质。但是,他所说的“虚无”并非为纯然的否定,而是指本体的超越普遍性。“无善无恶心之体”并未泯灭善恶的分判,相反,此说为经验世界善恶的确立、明觉与转换奠定了本体论基础:意念之发动,或为本心的感通,或为本心的阻滞,此即“有善有恶意之动”,表明经验世界存在着善恶的分判;本心的感通或阻滞,良知自能感应明觉,此即“知善知恶是良知”,表明良知能提供先天的道德法则;只有破除私欲之阻隔,方能恢复本心的感通,此即“为善去恶是格物”,表明道德践履工夫有其必要性。阳明承诺本体虚无而不碍价值生成之观点,实有助于对虚无主义症候的反思及人类社会价值的重建。

关键词: 无善无恶, 本体虚无, 善恶分判, 道德直觉, 道德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