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之路的回溯与总结
    吴灿新
    2018(6): 1-5. 
    摘要 ( )   PDF(1306KB) ( )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充满着辩证的否定和扬弃:从抛弃传统道德到传统道德回归再到扬弃传统道德;从批判西方道德到肯定西方道德再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创新;从一元化道德到多元化道德再到把握文化领导权;从重视道德治国到重视法制治国再到德治法治相结合;从重视集体利益到重视个人利益再到两者双兼顾;从追求崇高到走上低俗再到构建核心价值观;从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到重视科学文化建设再到全面发展;从崇尚道义到崇尚利益再到义利统一和互利共赢。
    改革开放四十年政治伦理学研究的思考
    肖祥
    2018(6): 6-13. 
    摘要 ( )   PDF(1322KB) ( )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政治伦理学研究取得了辉煌成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逻辑进路相切合,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伦理学研究遵循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而推进,呈现出“历时性”、“共时性”和“批判性”的理论特征。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政治伦理学研究的理论进展主要在政治伦理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政治伦理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新时代,推进政治伦理学研究首先要加强理论建设,使政治伦理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进一步科学化;其次要强化学术功能,发挥政治伦理学的价值导向、现实批判和理论批判功能;再次要彰显中国政治伦理自信,积极应对国际政治伦理文化影响。
    “美丽中国”对“天人合一”的转化和创新
    李丹丹, 柴文华
    2018(6): 14-17. 
    摘要 ( )   PDF(1300KB) ( )  
    “美丽中国”由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由点到面的升华,形成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系,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扬弃了“帝人合一”“德人合一”的神秘元素,传承了“自然与人合一”的合理成分,结合当代世界和中国问题,对传统的“自然与人合一”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论美好生活之伦理意蕴
    王丽萍
    2018(6): 18-22. 
    摘要 ( )   PDF(1304KB) ( )  
    习近平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感性完善“美”,理性守护“好”,美好的感情和公民理性内化为道德品质,将促进社会道德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美好生活蕴含的核心价值至少包括人格独立、生活自由、普遍平等和社会公正等,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社会矛盾的价值指引。美好生活是较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具有更丰富和深刻伦理内涵的有意义的生活,为了追求美好的价值意义,需要建立维护美好价值的契约伦理规范,培育公民良好的正义感和善观念品质,并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人文关怀,最后发展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伦理情怀。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马克思人民观的意蕴和价值探析
    易培强
    2018(6): 23-27. 
    摘要 ( )   PDF(1305KB) ( )  
    马克思在批判历史唯心主义关于人的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构建起全新的人民观的系统理论,成为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旨和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新时代党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伦理精义及现代价值
    方熹, 汤书波
    2018(6): 28-33. 
    摘要 ( )   PDF(1312KB) ( )  
    整个世界范围内生态污染日益严重的的今天,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我们认识自然、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全面整体的视角,并提供了一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从根本上为人类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深度解读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伦理精义和深刻意涵,并以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指导,树立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文本视域和问题视域的实践整合出发,建设人类生存的美丽家园,创造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实现“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共享思想
    共享伦理:一种全新的伦理价值形态
    彭柏林, 卢先明
    2018(6): 34-37. 
    摘要 ( )   PDF(1297KB) ( )  
    共享伦理是一种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状况的全新的伦理价值形态。作为一种全新的伦理价值形态,共享伦理主要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产生背景之新时代性,二是价值体系之开放性,三是伦理主体之人民性,四是伦理诉求之公平正义性。
    共享发展: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路径
    匡列辉, 张明
    2018(6): 38-42. 
    摘要 ( )   PDF(1304KB) ( )  
    共享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从人类历史和世界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两者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共享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渊源和实践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契合与一致性。共享发展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路径,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共享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了光明前景。
    伦理学基础理论
    略论道德情感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
    杨宗元
    2018(6): 43-47. 
    摘要 ( )   PDF(1302KB) ( )  
    本文从道德情感论与道德理性论的分歧谈起,把道德情感界定为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其特征,阐明在道德推理的过程中,虽然道德情感看似不在场,但对道德推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道德情感中的情绪性因素会对道德推理的进行产生一定的冲击,而其中相对稳定的社会性因素会对道德推理产生正向的稳定的作用。道德情感是道德推理的固化,是道德推理成果的体现。道德情感又对道德推理起到动力作用。
    伦理美及其培育
    赵平, 崔东方
    2018(6): 48-51. 
    摘要 ( )   PDF(1298KB) ( )  
    伦理美作为伦理学范畴,本质上是善,可以从心灵美和行为美两个方面来理解。前者是一种心灵秩序,后者是一种维护心灵美的有效道德行为。培育伦理美,需要在学习和践行道德智慧的过程中实行自我心理调适。
    道德难题的内在主义解决方案
    杨征源
    2018(6): 52-57. 
    摘要 ( )   PDF(1311KB) ( )  
    “道德难题”是近二十年来西方哲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它是关于如何为道德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实践性特征提供一个一致性解释的元伦理学理论的问题。动机内在主义方案是解决道德难题的诸多路径之一。“无道德者”“意志力薄弱”等反例使得简单内在主义方案极具争议。“意志上的不可能”(volitional impossibility)案例彻底证明现有的内在主义方案,简单内在主义和条件内在主义,都是不可行的。
    中国伦理思想
    儒家政治伦理化的人性论根基及其启示
    王海英
    2018(6): 58-63. 
    摘要 ( )   PDF(1314KB) ( )  
    儒家的政治伦理化意指政治以伦理为基础、方法和目标,其人性论根基是性善论。在天人合一前提下,人之性善首先是人对天、人应然德性的价值选择,这对政治的要求即君主禀赋德性教化百姓、施行仁政以获民意。人之性善更是人对人、天实然德性的情感自明,这可推动家族伦理延伸形成政治秩序。政治伦理化提示政治的终极目标在于人性的自我完善。儒家这一独特理念对未来人类发展方向极具启示。
    先秦儒家道德自由思想的当代价值
    谭培文
    2018(6): 64-70. 
    摘要 ( )   PDF(1329KB) ( )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观念并非完全空白。我国先秦儒家自由意志道德自由思想是新时代社会主义自由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先秦儒家自由思想核心命题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即自由意志的道德自由。通过该命题的系统论述,提出了自由与“矩”的限制的思想,揭示出自由的四种类型、三种境界,并认识到自由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先秦儒家自由思想的启示是:要探索“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文化内涵,明确自由与限制的辩证关系;要重视“欲”的人性基础,探索自由的实现路径;要理解“不逾矩”的自由底线与“仁”“圣”终极关怀的层次关系,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孝何以为道——以《论语》“无改于父之道”章为中心
    尚荣, 陆杰峰
    2018(6): 71-75. 
    摘要 ( )   PDF(1314KB) ( )  
    “孝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所强调的孝的真实依据在于正当合理之“道”,源自于传承氏族生存经验、延续氏族生命,指向对作为至高德性价值的仁的追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亦并不是盲目地听从父母之言,而是基于理性的道德判断与对父母深切的爱慕之情,继承先辈所开拓之志业、弘传先辈所传承之善道。孝同时表达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关系,孝不仅意味着子女通过自身道德实践培养自己的德性人格,也意味着父母成为爱慕、学习、模仿的典范,从而使父母、子女双方的德性人格得以共同实现。
    西方伦理思想
    古希腊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论述
    康慧芳
    2018(6): 76-80. 
    摘要 ( )   PDF(1306KB) ( )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以热爱共同体为标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古希腊时期有所展现。古希腊公民热爱自己的城邦,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上,注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并强调将热爱共同体当作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古希腊时期“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历史表明,“爱国主义”精神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论斯洛特道德情感理论中的“先天”
    李家莲
    2018(6): 81-85. 
    摘要 ( )   PDF(1301KB) ( )  
    迈克尔·斯洛特是美国当代规范道德情感主义和德性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所创立的道德情感主义既不属于传统经验主义,也不属于传统理性主义,而是融合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并具有独立身份的情感哲学的一个分支,集中体现了西方传统道德情感主义在当代哲学语境中的创新性发展。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关键原因在于斯洛特给道德情感主义注入了“先天”成分。若无“先天”,传统英国道德情感主义就不会在当代得到复兴,更不会在复兴过程中把自身理论建设推向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以“先天”为对象,本文分析了它的含意,并探讨了它对道德情感主义理论构建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与意义。
    经济伦理
    创新、制度与伦理
    理查德T.狄乔治, 陆晓禾
    2018(6): 86-91. 
    摘要 ( )   PDF(1310KB) ( )  
    本文在制度层面上研究了三个创新案例,并且简要分析了每一个案例的道德要求。本文试图有助于澄清在这一层面作出评价的误区,并辩明这种评价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第一个创新例子是在美国兴起的金融资本主义;第二个例子是中国政府与经济的新关系;在第三个例子中,创新的方式是南部国家打破了对北部国家依赖的旧范式,而代之以各个国家在内部采取行动和南南国家之间的互助发展。本文认为,所有这三个例子都是在评价动态的目标,它们是复杂的;每个例子在道德方面的缺陷都最好通过法律、监管和伦理来逐一弥补。
    从企业社会责任到社会创新:发展和伦理问题
    林洁珍, 黃元山
    2018(6): 92-97. 
    摘要 ( )   PDF(1401KB) ( )  
    对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期望及驱动企业活动的因素会随时间而变化。最初,CSR通常与慈善事业有关,须符合社会性的绩效标准,避免与公司生产、分销商品和服务的相关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并受制于不同外部法规和社会规范。CSR和社会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CSR的演变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演变:从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模式到创造共享价值的创造性资本主义。本文将研究CSR和相关伦理问题的发展并得出如下结论:通过提高透明度,与其他非牟利机构建立创意伙伴关系以及审慎的政府法规和有效的社会影响评估(SIA),CSR能在社会价值创造和促进社会创新方面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但它并不能替代政府满足所有社会需求,政府仍应持续为有需要人士提供终极的社会福利。
    金融监管中的道德风险探究
    阳旸, 刘霞
    2018(6): 98-101. 
    摘要 ( )   PDF(1295KB) ( )  
    金融监管在体制转型和金融发展过程产生了道德风险,新时代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监管制度缝隙中滋长的道德风险,对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形成了挑战,具体表现在:金融俘获、道德责任缺失、自利性冲动以及金融创新引起监管缝隙。金融监管中的道德风险带来了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的风险传递,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供给与需求、委托与代理、权利与义务的矛盾。未来,防范金融监管中的道德风险,需要平衡内修和外治,处理好金融监管体系中制度建设、法律规制和伦理规制的关系。
    政治伦理
    社会治理中人际标识的伦理解读:身份、角色与行动
    龙啸天
    2018(6): 102-107. 
    摘要 ( )   PDF(1313KB) ( )  
    审视社会治理,人际标识主要包括身份、角色与行动。历史地看,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治理以纲常伦理精神为指导,人际标识主要是等级身份。近代以来,随着人的存在境况由“神人同在”转变为个人本原的“非此即彼”,契约伦理成为工业社会典型化的伦理精神。等级身份分化为身份与角色两种因素,社会治理活动更多呈现为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组织化的角色扮演。在当前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人的存在境况不再是个人本原的非此即彼,而是人的共生共在,一种新的合作伦理将取代契约伦理为社会治理的合作行动提供道德支撑。合作行动成为主要的人际标识,在具体治理场境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合作行动体系中自觉的行动者,通过具体的合作行动来定义自己并证明自己的角色扮演。
    政治伦理文化与社会治理
    周谨平
    2018(6): 108-112. 
    摘要 ( )   PDF(1305KB) ( )  
    任何一种社会运行的模式都受到所处政治文化语境的深刻影响,又刻画、改变着政治文化。要准确把握我国社会治理的政治哲学内涵,就必须细致考察社会治理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人们在社会治理中角色定位的重要标志,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价值目标的设定,引导着社会治理参与,牵引着人们治理参与的行为选择,是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有助于改变政治权威文化,有益于公民文化的构建,有利于凝练新型民主文化。把握社会治理机遇,发展政治文化的要点在于以社会治理为抓手引领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以社会治理为切入点建构现代政治文化话语体系,以社会治理为平台拓展政治文化的现代视野。
    公民道德建设
    弘扬榜样文化与培育诚信价值观
    柳礼泉, 王艺璇
    2018(6): 113-117. 
    摘要 ( )   PDF(1303KB) ( )  
    榜样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脱胎于人们长期对先进典型及其优秀事迹的传播、效仿、总结与升华的实践中。有此特质,榜样文化为培育诚信价值观铺就营养温床,提供基本要素,创设良好环境。同时,诚信价值观也有助于推动榜样文化的精炼与跃升,为弘扬榜样文化提供精准抓手。在弘扬榜样文化中培育诚信价值观要提取榜样文化的科学内核,加强其舆论引导,挖掘其时代价值,发挥其教化功能。
    诚信文化建设的方法论思考
    余玉花
    2018(6): 118-122. 
    摘要 ( )   PDF(1304KB) ( )  
    诚信文化建设离不开方法的支持,但是方法不是完全独立的东西,它必须依附目的、匹配目的才有价值。方法必须根据目的来设定,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方法。诚信文化建设的方法还应秉持现实性原则,既要把握现实社会的诚信现状,还要考察已开展的诚信文化建设情况,并从两个方面追根溯源:一是要研究影响现代人诚信观念的思想文化因素,二是要研究现代人诚信或不诚信观念和行为的社会根源。根据诚信文化建设的效能性原则,提出诚信文化建设的方法需要有关联性的思路和统合性的思路。
    探索与争鸣
    居住需求伦理的本质与功能探论
    陈丛兰
    2018(6): 123-128. 
    摘要 ( )   PDF(1314KB) ( )  
    居住需求伦理是“现实的人”对居住需求及其满足状况的伦理认知和价值确证,因之不仅构成居住伦理的始基和本源,也彰显着日常生活伦理的内容和要义。居住需求伦理关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伦理化实现,进而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执政伦理的价值基础、社会伦理的民心向度和民族复兴伦理的居住梦想。居住需求伦理以“有居”为基本价值诉求,以“安居”为主要价值理念,以“乐居”为终极人生理想,构成一个相互贯通和相互连接的需求伦理体系。
    难民问题的伦理反思
    袁超, 张敏
    2018(6): 129-133. 
    摘要 ( )   PDF(1304KB) ( )  
    难民问题是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难民问题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多方面发展的综合产物,其首先表现为一个人道主义问题,但同时又与政治密不可分,人道性和政治性带来了难民问题的复杂性。“自我”与“他者”问题是处理难民问题的关键所在,而“自我”与“他者”问题的核心是道德义务是否局限于共同体边界。难民问题的解决应当诉诸于一种基于责任原则的复杂路径,基于责任的援助义务为难民问题提供了伦理出路,难民在道德上没有过错,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际层面,主导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发达国家都应承担起援助难民的义务和责任。
    疾病的道德归因分析
    孙雯波
    2018(6): 134-138. 
    摘要 ( )   PDF(1308KB) ( )  
    东西方文明广泛存在着把疾病视为一种具有强烈的社会、宗教和道德意义的过程和现象,将疾病看作是道德过错和社会惩罚的观念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广泛和长久的影响。特别是以佛教为代表的疾病因果报应论和基督教传统的疾病天谴论。破除和反对疾病通过隐喻等社会话语的阐释和归因,对疾病防治和病患关怀以及社会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