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学俊,王少林.道德健康——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6(2). [2] 刘盍松.试论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1). [3] 纪欣,王云彪.略论历史教育与青年学生道德健康教育的融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4] 黄俊龙,沈兴华,马骞,蒋春雷.大学生道德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10(5). [5] 李诗萌.心理学视野下的“道德健康”[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3). [6] 何桂宏,刘正荣.论大学生道德健康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6). [7] 潘莉.道德健康对心理健康的促进和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10(2). [8] 郭柏春.关注道德健康[N].中国教育报,2003- 06-04. [9] 赵联.道德健康:和谐社会的根本诉求——兼论学校道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10] 肖巍.精神健康的伦理探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1]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asic Documents,Forty-fifth Edition,Supplement,October,2006. [12] 周围,杨韶刚.借鸡生蛋与以讹传讹:道德健康概念的提出及其合理性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8(11). [13] 薛晓阳.道德健康的教育学刍议——兼议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J].教育研究,2005(11). [14] 张忠. 论道德健康、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D].扬州:扬州大学,2008. [15] 李小龙,方会玲.从心理学角度看“道德健康”及其培养路径[J].教育导刊,2011(7). [16] 闻喆.论道德与人类健康[J].医学与社会,1997(1). [17] 张忠,陈家麟.论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兼议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价值、目标的拓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6). [18] 解占彩.健康新概念——“道德健康”浅论[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1). [19] 戴春平,等.健康教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20] 周永奇.道德与健康的伦理透视[J].江苏社会科学,2016(5). [21] 严淑华.人类健康新概念——道德健康[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22] 刘盍松,彭国兴.论道德健康[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5(9). [23] 尹玉英,刘达志.以生为本与大学生道德健康教育[J].龙岩学院学报,2009(6). [24] 诸葛毅.应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健康[J].医学与社会,2005(5). [25] 叶林菊.当代大学生道德健康现状与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5(1). [26] 韩冬梅.图画书阅读与幼儿道德健康的培养[J].特立学刊,2012(1). [27] [美]R.T.诺兰,等.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姚新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8] 见世卫组织网站http://www.who.int/suggestions/faq/en/. [29] Shaller,Rosemary. Book Reviews. Journal of MoralEducation,1991,Volume. 20,Issue 2. [30] Katherine Weber.Augustine and Nietzsche on theAchievement of Moral Health. 里士满大学网站 http://core.richmond.edu/resources/august.pdf. [31] Martin,Mike W. Depression and Moral Health:A Responseto the Commentary. Philosophy,Psychiatry,& Psychology,1999(12). [32] 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3] 杜威. 杜威教育论著选[C]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4] Raths,L,Harmin,M.,Simon,S.Values and Teaching. Second Edition. Columbus,Ohio:Merill,1978. [35] 罗伯特·梅逊.西方当代教育理论[M].陆有铨,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 [36] 陆有铨. 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37] Elias,J.Moral Education:Secular and Religious. Malabar,Florida: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9. [38] 弗兰西斯·哈奇森.论激情和感情的本性与表现,以及对道德感官的阐明[M].戴茂堂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