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学会会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中近亲属权利表达逻辑的伦理维度
    曹贤信, 贺田田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2): 134-141.  
    摘要493)      PDF(pc) (1644KB)(286)    收藏
    婚姻家庭编是以关爱伦理为基点展开近亲属的个体权利规则。夫妻关爱伦理的实践内涵是“互爱互信”“恩爱相待”,法律内涵体现为“平等”“互爱”,强调以独立、平等的反分离的牵引力来实现夫妻之间的恩爱有常。亲子、“手足”、祖孙等其他近亲属之间的权利逻辑是基于“仁爱”之“爱”(单向的顺爱)和“仁爱”之“仁”(逆向的感恩的爱)这两种不同方向的“有序”的“爱”而展开的。实然层面,婚姻家庭编确以“和”为“航向标”指引着条文的修增,如为“恩爱有常”“仁爱有序”修增了正向规则、负向规则。应然层面,未来修法时还应当继续践行以“平等”为前提条件、以“爱”为内核要求、以“和”为目的要求的现代家庭伦理三原则,着重以关爱场域为“家庭”“家人”构建“优良家风建设”的主体要素,以“协力互助”为“恩爱有常”划定合理的“同居共财”界限,以“家顺人和”为其他近亲属“仁爱有序”添“砖”加“瓦”,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融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意蕴
    曾建平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1): 9-16.  
    摘要466)      PDF(pc) (1565KB)(150)    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包括领导力量的无私性、思想理论的科学性、价值追求的人民性、利益分配的公正性、政治权利的正当性、国际行为的道义性等。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摒弃了以“单一”的思维、“单面”的人、“单层”的富裕、“单向”的模式、“单边”的世界为表征的西式现代化逻辑,领导人民成功探索推进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新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有效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面临的个人与集体、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等伦理困境,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道德境界,即文明高度上的全新性、实践向度上的全面性、社会温度上的全民性、覆盖程度上的全域性、民主广度上的全程性、国际维度上的全景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看儒家公共性思想意蕴
    杨肇中
    伦理学研究    2022, 82 (4): 59-67.  
    摘要432)      PDF(pc) (1370KB)(112)    收藏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乃儒家义利之辨的经典言说。历代儒者对此皆有诠释。大体来说,其诠释进路有两种:先秦及汉儒进路与宋明儒进路,前者重“位”,后者重“德”。实际上,该言说蕴含着儒家“内圣外王”的整全性逻辑结构,故而主张“位”“德”共在。因为言位不言德,失却王道政治之内在德性依凭;言德不言位,无法凸显儒者经世之命意。它不仅是对“修己”之君子德性伦理规范的宣示,而且是对“安百姓”之君子政治的治理技艺原则的强调。儒家对于“义利”关系,大多不作截然对立的理解,而是倾向于义利兼顾,抑或义利合一。在宋明理学的言述中,义利虽有对立意味,但其有特定语境在:在纯然以德性定义“君子”“小人”的基础上,将义利关系转换为公私关系,亦即是天理(公义)与人欲(私利)关系,表现出一种道德严格主义的理论意向。其终极目的则在于建构理想的公共社会政治秩序。儒家义利之辨中的公共性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治理秩序的建构,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关于日本医学暴行的海外伦理学争鸣
    杨彦君
    伦理学研究    2022, 82 (3): 110-117.  
    摘要404)      PDF(pc) (1501KB)(89)    收藏
    进入21世纪以来,海外伦理学者围绕战时日本医学暴行何以发生,是否可以避免人体实验大屠杀,美国是否回应以及应该如何回应,生命伦理学界的伦理反思与现实期待等主题展开了国际对话,日本、新西兰、以色列、美国、德国、俄罗斯和比利时等国学者相继参与其中,展开了学术界比较鲜见的激烈争鸣。海外学者从生命伦理学视角来审视、反思和回应上述议题,展开了极富成果的交流探讨,既呈现出他们的历史认识,又体现了其对当代社会的反思与期待。然而,在对话的过程中,这些海外伦理学者少有触及跨学科视野下的新成果,理应深刻认识到战时日本的人体实验是不折不扣的医学犯罪,亟须强化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契合度,提升伦理学与历史学的融合效果,应积极推动更多中国学者参与海外伦理学争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规范理论的新发展
    李家莲
    伦理学研究    2022, 82 (6): 72-80.  
    摘要398)      PDF(pc) (1414KB)(154)    收藏
    作为以道义论和后果主义为代表的规范伦理学的替代品,美德伦理学以为道德确立规范为己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美德伦理舞台上先后出现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和多元论美德伦理学。然而,以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和多元论美德伦理学在基于美德概念为道德建立规范理论的过程中却屡显举步维艰。在综合评价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同时,通过对克里普克的指称固定理论进行改造,以斯洛特为代表的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运用移情机制为美德伦理学确立了具有先天特征的规范原则,使令人温暖或心寒的情感实现了从实然向应然的转变,把美德伦理学的规范理论建设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探析
    方杲
    伦理学研究    2022, 82 (4): 74-81.  
    摘要351)      PDF(pc) (1345KB)(151)    收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集中体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认为幸福不仅是最高的善,而且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同时,又认为沉思是最大的幸福,这在学术界引起了长期的争辩。立足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以其思想整体为视域,结合人性论思想和古希腊城邦的政体制度,可对他的幸福观进行解读。他的伦理思想是目的论和功能论的有机统一,幸福是人们的行为符合自己德性的活动,是个人善和城邦善的统一,沉思生活和政治生活都有其内在的价值,二者是统一的,因此,属人的幸福是沉思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统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对当今人们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乡村振兴视域下构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伦理意蕴与实践路径
    姜珂
    伦理学研究    2022, 82 (6): 8-15.  
    摘要347)      PDF(pc) (1400KB)(100)    收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的丰饶,也包含精神生活的充实,意味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同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今天,培养和激励人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价值基础,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助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形成乡风美好、乡村和谐、乡镇繁荣兴旺和乡民奋发向上的发展局面。乡村振兴视域下构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将面临多重挑战,需要实现新农人的身份转换、完成乡村文化的时代塑造、明确乡村发展的未来定位、保障乡村生活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视域下构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蕴,体现了利民为本的初心使命、公正大同的社会构想、美好生活的终极向往;乡村振兴视域下构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多管齐下,从教育、文化、科技、建设、生态、治理等方面协同发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地球工程”引发的伦理争论:溯源、维度与反思
    邱惠丽, 李正风, 闫瑞峰
    伦理学研究    2022, 82 (4): 96-103.  
    摘要295)      PDF(pc) (1367KB)(131)    收藏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备选方案,平流层气溶胶注入式地球工程在部署之前就引起了广泛的伦理争议。究其原因,在于地球工程的公共性、技术原理的集成性、人为介入的设计性、实验与部署的同步性、极大的不确定性,并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科技想象。地球工程的已有伦理争论被纳入哲学、宗教、技术、环境、社会五个不同维度的分析框架中,以呈现其整体性。地球工程引发的多维伦理争论,对于新兴技术的伦理与治理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新兴技术的创新发展,需要构建伦理的软着陆机制,需要持有反思性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重释密尔伤害原则
    冯秀岐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1): 109-116.  
    摘要284)      PDF(pc) (1567KB)(114)    收藏
    伤害原则是密尔《论自由》的核心原则,也建构了现代人对自由及其界限的基本理解,因而,明晰伤害原则的内涵及有效条件至关重要。学界曾普遍认为,伤害原则的有效性依赖涉己行为和涉他行为的有效区分。但众多学者批评指出,个人的所有行为都必然影响他人,故并不存在纯粹涉己行为,因此,伤害原则是不切实际的教条。为了拯救伤害原则,研究者们从两条进路进行了辩护:一是坚持涉己和涉他行为的区分对伤害原则的重要性,同时调整区分两者的标准;二是认为伤害原则强调的是,干涉他人自由的唯一正当理由是防止非同意的伤害,而涉己和涉他行为的区分对伤害原则并不重要。但这两条辩护进路都未能成功,前者给出的区分标准无法令人满意,而后者则不符合密尔的文本。更好的辩护进路是,将伤害原则重新诠释为干涉他人自由的唯一正当理由是防止伤害他人。这种重释不但可以避免难以区分涉己和涉他行为的难题,而且能得到密尔文本的充分支持,足以拯救伤害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作为分配正义的优绩主义
    朱慧玲
    伦理学研究    2022, 82 (3): 74-81.  
    摘要253)      PDF(pc) (1543KB)(143)    收藏
    主张按照优绩来分配社会基本善物的优绩主义,并不只是一种激励性口号;优绩主义的倡导者糅合了当代政治哲学中的诸多核心要素,试图使之成为一种更加充分的分配正义理论。然而,这种糅合与调和带来的是更多的冲突与自相矛盾。这使得优绩主义不仅仅在现实中被称为陷阱或神话,在理论上也面临重重困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伦理精神
    邹海贵
    伦理学研究    2022, 82 (4): 119-126.  
    摘要244)      PDF(pc) (1346KB)(120)    收藏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内涵丰富、理论深刻的重大创造性构想,是关系全球化时代人类生存方式变革和伦理道德创生的深远文化哲学命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多层次、多属性的分散型人类共同体,在本质上是一个精神共同体、伦理共同体,是当代突破民族国家限制的人类最高伦理实体。“两个前所未有”的生存境遇、全球一体化的存在方式变革,以及类主体性的凸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诞生的时代动因和生存论依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创生性的全球伦理精神,包括全球正义、全球责任、全球共享、全球宽容、美丽世界和全球协商伦理精神,六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存共生、共享共荣的道德立场和伦理导向,具有鲜明的新时代伦理气质、深厚的中华伦理气派、创新性的伦理价值跃迁以及前瞻性的类伦理变革等特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文明互鉴及其意义
    杨国荣
    伦理学研究    2022, 82 (6): 33-38.  
    摘要228)      PDF(pc) (1379KB)(110)    收藏
    文明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重规定。人类文明首先包含普遍性之维,这一意义上的文明可以宽泛地理解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文明的普遍性之维涉及中国文化所论的“文野之别”与“人禽之辨”。除了普遍性规定之外,文明还具有特殊性。文明所具有的普遍性品格为文明的互鉴或相互影响提供了可能,文明的特殊性蕴含多样性和差异性,它使不同文明之间的比较、借鉴成为必要。仅仅强调普遍性,容易导向独断论,单纯突出文明特殊性,则常常导向相对主义和排他主义。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文明互鉴古已有之。从历史角度来说,这种互鉴既体现于物质的层面,也展开于文化观念之域。对文明互鉴的考察,进一步引向文明互动的问题。从词义上说,“文明互鉴”侧重于相互参照,其重点在于分析比较、把握同异。“文明互动”则以相互作用为基本含义,其特点关乎实际的活动。不同的文明之间既需要在观念上相互参照,包括同异的比较,等等,也需要在动态变革的层面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社会正义视角下的“道德绑架”问题分析
    弭维
    伦理学研究    2022, 82 (3): 126-133.  
    摘要216)      PDF(pc) (1402KB)(105)    收藏
    对“道德绑架”问题的既有研究通常忽视了纷争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正义意蕴,而多从一般的权利义务理论出发去理解。“逼迫让座”与“逼迫捐款”是最常见的“道德绑架”形式,它们涉及的是社会资源和个人财富的分配和使用原则问题。基于社会正义视角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探求这些纷争频发的真正根源以及各方所诉诸的道德理由,进而通过对相关法律权利和道德义务之边界的辨别去评析这些理由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其中,“慈善”是不是一种义务引发了最多的争论,这是“道德绑架”现象背后蕴含的最深刻的也最难以解决的一种道德分歧,具有高度普遍性。通过对既有的关于个人财产权、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市场的道德性质等问题的基础理论进行反思与批评,慈善可以被证成为一种义务,而不只是一种恩惠。同时,政治共同体对同胞之爱的需求也要求公民应在保证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去促进社会的慈善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论孔子之“乐”
    刘立夫, 黄小荣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1): 70-76.  
    摘要204)      PDF(pc) (1565KB)(125)    收藏
    孔子之“乐”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感官快乐、物质享受;二是精神快乐尤其是道德幸福;三是精神自由。孔子之“乐”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强调礼对快乐的节制和对仁的追求。道德是理解孔子之“乐”的关键,回归道德本身,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君子才能创造和享受幸福。孔子的快乐之路即向善之路、成德之路或成人之路,具体包括弘道、顺性、节情、成教和游于艺等五个不同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论纲
    关健英
    伦理学研究    2022, 82 (4): 112-118.  
    摘要197)      PDF(pc) (1376KB)(100)    收藏
    民族是理解历史的一把密钥,关乎“我”和“我们”的身份认定、文化认同以及意义确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史反映了历史上一直存在的连续而稳定的“中国”“中华”认同传统。中国各民族融合成为多元一体的历史是世界民族史上独特的“中国现象”。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体共同体,也是伦理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伦理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精神密码,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天下一家的同根意识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凝聚的精神内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中国立场和中国话语,传承并创新性地发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史过程中作为精神密码的中华伦理认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精致利己主义的欺骗性及其批判
    王艳, 赵冰
    伦理学研究    2022, 82 (4): 134-140.  
    摘要195)      PDF(pc) (1352KB)(132)    收藏
    作为一种现象,精致利己主义表现为以“精致”的方式追求“利己”的目的,究其本质,乃是利己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衍生形态。相对于合理(理性)利己主义对价值理性的强调,精致利己主义更加注重对工具理性的运用,由此具有动机的虚伪性、手段的伪善性等“欺人”特性;与此同时,这种一味推崇“利己”、割裂“利己”与“利他”辩证关系的做法无疑具有“自欺”的色彩。对待精致利己主义,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予以批判,用社会主义的公正观念予以引导,用伦理的制度予以规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王倩
    伦理学研究    2022, 82 (3): 10-15.  
    摘要192)      PDF(pc) (1381KB)(112)    收藏
    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有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渊源。传统文化中人性平等、接受教育和成就德性的机会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我平等、本源上的差异平等为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提供了思想资源。“均贫富”的文化传统基因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日益内化成人们的社会价值意识和思维心理,为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奠定了社会文化心理基础。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既因融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而彰显出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因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符合了中国的现实实际而彰显出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价值与事实观
    龚群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1): 94-101.  
    摘要181)      PDF(pc) (1565KB)(106)    收藏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两类重要的价值与事实二分,一类是在世界整体意义上,柏拉图认为在感觉经验的现象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理念(形式)世界,前一个是事实世界,后一个是价值世界。现象世界是由于模仿了理念世界而存在,或它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像。并且,对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真知,而对于现象世界的知识,只不过是意见而已。另一类是对于人类政治社会而言,柏拉图认为在现实的政体之上还有一类价值理想的政体,只有它才是真正正义的政体,希腊的四类主要政体并不是真正具有理想价值,它们一个比一个更远离理想价值,因而它们也都只是人类政治社会存在的事实,而并不代表真正的价值。这样两类价值与事实的二分,对于人类的思维方式有着深远影响,尤其是后者,柏拉图所提出的理想价值政体构想,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乌托邦,在几千年西方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历史上发挥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论三孩生育政策的人口伦理意义
    朱潇俏
    伦理学研究    2022, 82 (5): 134-140.  
    摘要166)      PDF(pc) (1395KB)(105)    收藏
    三孩生育政策出台,是我国政府直面人口形势变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选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是维护我国公民生育权的伦理关切,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的伦理路径,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伦理战略。然而,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却面临着生育意愿与生育政策、生育选择与职业发展、生育责任与养育质量之间的伦理冲突。有效应对三孩生育政策的伦理冲突,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实现性别平等,完善生育保障制度;二是坚持人民至上,强化人口伦理责任;三是健全托育服务体系,实现“幼有所育”;四是塑造新型婚育文化,优化生育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伦理智慧
    郑立新
    伦理学研究    2023, 83 (1): 17-24.  
    摘要153)      PDF(pc) (1569KB)(126)    收藏
    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根本的政治伦理问题。西方现代化道路是以资本扩张和强权政治为其底色,以牺牲他国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代价,造成深刻的国际不公和国际冲突、对抗,必然存在严重的伦理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和平、合作和共享为伦理底色,实现了对强权政治的伦理超越、对西式全球化的伦理补救和对资本逻辑的伦理规制,为消解全球性危机、维护世界和平和公平正义、破解资本逻辑带来的两极分化难题贡献了重要的伦理智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